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一件玉镯引发的故事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29 11:07:34  文章录入:小严  责任编辑:小严

 

 

湖绿色透光琮形玉镯

  上海博物馆老馆长沈之瑜先生是一位传奇式人物,早年学画有成,而且是油画巨制《开国大典》作者王式廓的同学,后出于救国大任,毅然投笔从戎。新中国建立后,他从事文博工作,奉陈毅市长之命寻觅确认了中共“一大”的会址,研究青铜器,研究剪纸,写出不少高质量的论文专著,晚年又投入了艰深的甲骨文领域,是享誉海内外的上海博物馆的主要奠基人,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人物”专栏中,19位对中国文博事业有特殊贡献的代表之一。虽然在他手下的十多年当中与沈馆长仅有一次工作上的接触,但印象尤为深刻。

  青浦福泉山遗址是上海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84年《福泉山遗址考古汇报展览》的陈列大纲是由我撰写的。一两天之后,沈馆长把我叫去,由于第一次撰写如此重要的文稿,也慑于沈馆长不怒自威的表象,我有些惶恐。不过,自是多虑了,沈馆长没有一句客套话,也没有一点异议,只是对其中刻玉工具的描述作出了出人意料的提示。

  湖绿色透光琮形玉镯是一件国宝级的良渚文化遗物。因其图案人兽难分、刻纹出奇繁密、线条纤若发丝,在未见金属工具发明的四千多年前,其制作工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我在这件文物的小说明上只能用“至今是一个未解之谜”来搪塞。沈馆长却说:国外有用鱼牙刻玉的说法。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但出于礼貌及尊重,我还是认真地检索了不少文献资料,可惜查无实证,也就渐渐淡忘了。不久,上海自然博物馆曹克清教授将我委托他鉴定的一批福泉山动物骨骼结果送来,其中有一枚牙根宽约1.4厘米的等腰三角形鲨鱼牙齿,望着它齿锋尖利的特征,想到了沈馆长的提示,它能不能刻玉?我连忙找朋友觅来新鲜的鲨鱼牙齿,试了一下,居然在玉石上划出道道阴线。几乎在同时,有刊物报道,在亚马逊河流域生长着一种牙齿坚硬锋利的鱼类。身躯庞大的牛马下河15分钟便被啃个精光,农人不慎入水,只需5分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地的土人甚至用这种鱼牙充作刀和锯子,土医生将它用作外科手术刀。据此,我依江浙诸多古遗址都有鲨鱼牙齿出土的事实,于1990年12月6日在《中国文物报》上提出了鲨牙刻玉(专指刻阴线纹)的观点,引起了很大反响,后经国内外多位专家实验得到证实。当然,不排除有些遗址中发现的黑曜石等工具的硬度也可以刻玉。不过,良渚人抓到一条鲨鱼,就有上下各三排上百颗牙齿可以利用(曹教授说这应该是一种个体约两米长的成年食人鲨),这实在要比加工繁难的石刀刚挺轻巧得心应手得多。很幸运,不久以后,浙江河姆渡遗址直接出土了距今六七千年镶有鲨牙的骨柄刻具,证实了我的这一推测。现在想想,要是没有沈馆长的提示,何来如此重要的推论和发现?

  在我研究过程中,我曾向沈馆长承诺一旦论文发表,定会及时呈上。想不到1990年12月2日沈馆长溘然逝世,而我的那篇文章就在4天后得以发表,让我对沈馆长唯一的承诺没有兑现,每每忆及,我总是一阵惆怅和失落。

镶有鲨牙的骨柄刻具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