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和田工美论坛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index.asp) -- 休闲桃源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list.asp?boardid=2) ---- 玉德学说与中国玉文化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12103) |
-- 作者:落叶 -- 发布时间:2017/12/27 12:38:55 -- 玉德学说与中国玉文化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比德于玉”思想的萌芽和发展,使玉器从主要为原始宗教活动的“法器”、祭祀神灵祖先的原始礼器,发展为贵族阶层用于表示身份、地位的佩饰,这在玉器发展史中是很大的进步。儒家学派将西周以来的佩玉习俗给予理论上的肯定,使佩玉进一步制度化,因而使玉器从主要为“神”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人”服务。这个转变过程,与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含有唯物论因素的中庸思想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玉德观念萌芽于西周时期。玉德学说形成于东周,而成熟于汉代。东汉以后玉德观念似乎趋于淡化,但是与“玉德”有直接关系的佩玉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保留下来,“君子必佩玉”的思想影响长期存在。 东汉末年因长年战乱,佩玉形制一度失传,曹魏侍中王粲重新设置佩玉,因而魏晋以后的玉佩,出现了新的形制。这在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中也得到证实。隋唐以后,中国玉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佩玉制度在封建贵族阶层仍然存在。《隋书?礼仪志》记载:“佩,案《礼》,天子佩白玉。董巴、司马彪云:‘君臣佩玉,尊卑有序,所以章德也。\'”隋代沿袭魏晋制度,贵族阶层佩玉是为了表彰德行,也就是“比德于玉”的意思。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佩玉,基本上也是继承魏晋佩玉的形制。直至明代,在帝王陵墓中仍然随葬成组的玉佩,虽然玉佩的形制有了新的发展,但在“比德于玉”的思想观念上和以往是一致的。由于儒家学派创立了玉德学说,从而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两千多年来历久而不衰,这在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