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和田工美论坛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index.asp)
--  休闲桃源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list.asp?boardid=2)
----  清代“苏工”如何影响宫廷玉雕?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12924)

--  作者:小张
--  发布时间:2018/11/11 12:27:07

--  清代“苏工”如何影响宫廷玉雕?
  在中华灿烂的琢玉历史中,苏州琢玉工艺历来以技艺精熟、造型新颖著称。据宋代《吴郡志》载,早在唐、五代时期,苏州就有琢玉的工坊和知名艺人了,到了元明时期技艺更加纯熟。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载:“良匠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巧妙的工匠促使苏州玉雕具有玉质柔润、雕凿细腻、造型优美、纹饰丰富、薄厚均匀等工艺风格。 

  苏州玉雕蓬勃发展的趋势在明嘉靖、万历年间达到高潮,出现了享誉全国的苏州琢玉名师陆子刚,其技艺高超,为文人徐渭、张岱等推崇,被誉为“吴中绝技”。从此,苏州玉雕正式成为中国玉雕最高工艺的代表,而苏州玉雕工艺由工匠的迁徙传播至北京皇宫,辅助促成清宫玉雕风格由北方浑厚、古朴的风格向南北融合之风转变。 

  苏州琢玉吸引清宫关注 

  苏州玉雕工艺经过明代的急剧发展,到了清初,已至臻完善。工艺材料、工具逐渐明确,工艺流程逐渐规制,工艺特征逐渐突显。苏州琢玉工艺流程繁多、精细谨慎,一般而言,一件苏州玉雕的制作分为制作解玉砂、粗雕、细雕、抛光四步。苏州玉雕的精美工艺吸引了清朝皇室的关注,由此引发了苏州工匠大规模北上制玉的现象。 

  清代苏州玉雕的发展较明代而言存在更多优势,首先是玉料的充足供应。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将和田地区划入版图,玉料可以保持充足的供应,对清代玉雕产业的发展无疑为一大有利因素。 

  乾隆二十四年(1759)朝廷为采玉设和阗办事大臣,由皇亲国戚担任。此后和田玉大量开采,虽然清政府设办事大臣将玉器开采后直接运往京师,但走私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乾隆后期,朝廷开始打击走私,“1779年在阿克苏截获了走私玉石四千三百八十二斤十五两,其中楂子玉(即山料玉)四千三百三十五斤三两,子玉四十七斤八两,山料玉与子玉之比为91比1。”(详见林永匡、王熹著《清代西北民族贸易》)仅1779年一年,阿克苏一地就查获了4000多斤和田玉料,可以想象和田玉料在当时是以多么巨大的量进入内地。和田玉料的输入使苏州琢玉有了良好的基础,不但使苏州琢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更通过对大量玉料的雕琢促进苏州琢玉技术的发展。

  明清以来,中国有三大玉雕产地:苏州、扬州、北京。北京承袭元代宫廷琢玉基础,形成雍容大气的玉雕风格。在明代,著名琢玉大师陆子刚据传被征入宫为皇家琢玉(参见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留下一批精美的玉器。可以说,此时苏州的顶级玉雕工艺就已经出现在北京皇室,并且受到皇家的青睐,但其工艺是否传到北京玉雕界,尚缺乏佐证资料。清代初期,苏州专诸巷已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琢玉中心,已出现“光玉行”“打眼行”等明确的专业作坊,沙沙的琢玉之声昼夜不停,乾隆帝曾写诗称赞说:“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专诸巷碾琢的玉器,器身柔和莹润犹如小儿肌肤,造型优美别致,轮廓清晰,胎厚薄均匀,玲珑剔透工艺奇巧,清代宫中的传世精品多出于此。 

  清宫皇室对玉器等特种工艺十分重视,自然对苏州玉雕青睐有加,苏州玉工开始进入内廷并主导玉器的设计与制作。清雍正初年,宫廷在造办处设玉作,下令征调苏州玉匠到宫中供职,并令苏州织造官员把好的玉料送往北京。乾隆元年(1736年),宫廷建如意馆,苏州不但向朝廷提供玉匠、玉料,还担负为造办处加工玉器的任务。 

  苏州玉匠姚宗仁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由当时任江西督陶官的年羹尧选派进京,是雍正时期以及乾隆前期内府玉雕的关键代表人物,很多重要的玉器由他设计、画样。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乾隆六年二月初一日,太监张明交青玉一块,由姚宗仁画样。十六日,姚宗仁画得凫罇纸样一张,呈览,奉旨准做。”乾隆初期和田产玉基地尚未获得,玉料较少,内府造办处的玉雕作坊规模有限,画出重要玉器的图样后,还得交给苏州织造,让其在苏州找工匠制作。 

  苏州玉雕经历代发展,到了清代初年,已经形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水准与规模化的玉雕从业集群。这些为苏州玉雕工艺的对外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皇帝雅好、宫廷对精美玉器的需求持续上涨,苏州成为皇家采购和定制玉器的不二之选。
  乾隆年间,玉料的充足供应以及皇帝生活的极端奢侈,宫廷除了向苏州继续采购玉器外,多次从苏州征调玉雕良匠来充实宫廷造办处以及圆明园如意馆玉作,在这一过程中,苏州玉雕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风格,受到皇帝的赞扬和喜爱,其工艺、样式、风格等玉雕元素开始在皇家乃至京师范围传播。尤其是宫廷玉雕,乾隆之后的宫廷玉雕始终带有浓厚的苏式风格,而精美巧思的苏式玉雕与大气雍容的北京玉雕共同形成了在中国皇家玉雕历史中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工艺最精美的清宫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