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和田工美论坛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index.asp) -- 休闲桃源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list.asp?boardid=2) ---- 中国诗词歌赋中的玉文化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8288) |
-- 作者:bluesea -- 发布时间:2015/4/23 11:06:08 -- 中国诗词歌赋中的玉文化 中华民族对玉总是怀有一种传统的敬意。常言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先秦时期,美丽奢华的玉饰品很早就作为民间礼尚往来之物了。如《崧高》中:“我送舅氏, 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从中可见玉具有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又如《卷阿》中:“颙颙昂昂,如圭入璋,令闻令望”,这是写君子仪表堂堂,如玉器一 般威武壮美,可见玉的独特地位。 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是宽泛的,也是朴素的。诗经作品常称赞人物是:“彼其中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此外,他们还把玉作为喻人、 喻物、喻事的最重要组成成分,君王的出场是:“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君子的赠物是“琼瑰玉佩”,“报之以琼瑶”;对君子的祝福是“佩玉将将,寿考不 忘”,等等。先哲们还用玉来说明事理:“伯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教育君子要执身如玉,言行举止谨慎从事。 屈原是我国在诗赋中撰写玉最早的诗人,他在《离骚》、《天问》、《九歌》中有关玉的描述俯拾即是。在《楚辞.离骚》中描述到:“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岂颙美 之能当”,“颙”就是一种美玉。《楚辞•九歌》中有更丰富的玉石审美感受。如在《大司命》中:“便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这里诗人写出了玉饰品七彩杂踏 “光怪陆离”的审美感受。 魏晋以后,出现了灿若繁星的玉文化名作与名家。如,隋朝孔绍安的《别徐永元秀才》:“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唐朝李白的《赠瑕丘王少府》:“我隐屠钓下,尔当玉石分”;北宋王安石的《欲韵子履远寄之作》:“飘然逐客出都门,士论应悲玉石焚。” 袖里新诗干首馀,吟看句句是瑶琚 古代人对玉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对玉赋予了社会文化理念,西周以后,玉的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过程业已完成,并成为道德、习俗、神灵、财富、权力的象征 物。不仅认为人如玉一般的美丽,还认为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也要如玉无瑕般的洁净。他们用玉作为参照物来描写一些具体的事物,如自然风光、人体美、人的 美德等,说明对玉的审美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一、以玉描述自然景观 古代诗人用玉描写静态美,如唐•贺知章的《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元•王冕的《素梅四十》:“看来都是梅花树,个个春风玉佩环”等。 玉也用于描写动态美,诗人由玉的表象联想水的相似性。如,刘敏中的《菩萨蛮》:“绣江江水清如玉,梅花香满清江曲”;唐•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唐.元稹的《远望》:“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等等。 二、以玉描述人的美貌 南北朝•庾信的《杨柳歌》:“凤凰新管萧史吹,朱鸟春窗玉女窥”,以玉描写美女形象;又如,唐•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等等。 三、以玉描述人的美德 这是我国诗人欣赏玉石的最高境界。如,屈原的《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这是将玉比喻为美德;又如北宋•黄庭坚的《黄颖州挽词三首》:“胸中 明玉石,仕路困风沙”,以玉言志。玉色纯净,故常用玉比喻贞操和志气,如,“守身如玉”,于是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既是做人的道德操守,也是华夏民 族高风亮节的昭彰。 四、孔于以玉育人现 玉饰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象征,如《周礼•大宗伯》中记载:“以玉作为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表明不同的玉有不同的礼仪功能。孔子认 为:玉有十一德,孔子用儒家的道德观念诠释玉的物理性质,“温润”比仁;“镇密”比智;“廉”比义;“垂”比礼,等等。又如,许慎的《说文》对玉的释义 为:“石之美者有玉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行可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畅,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玉 成为仁、智、义、礼、忠、信、德、道等社会生活准则的象征,形成了明确的思想体系。可见美玉在中国人心理上的位置是何等之重要。 孔子的这一赏玉思想,奠定了后世文人和百姓对玉的情感基础,在随之而来的四千多年间,玉的命运一直同中国儒学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儒学盛,则兴佩玉、治玉。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遂步演化成了教育意识、政治意识。玉文化已然是深深地熔符于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3 11:07:0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