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和田工美论坛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index.asp)
--  和田玉沙龙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list.asp?boardid=4)
----  [转帖]玉石之路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286)

--  作者:盈盈秋水
--  发布时间:2005/10/21 18:43:19

--  [转帖]玉石之路

玉石的魅力

  一位内地的朋友和我聊起和田的话题,言辞之间流露出对和田的无限向往。认识和喜爱和田,朋友是从和田玉石开始的。看到细腻光泽、纯净怡人的和田玉,朋友产生了了解和田的强烈愿望,和田浓郁的地域风情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他,朋友将这种在和田玉驱动下,认识和喜爱和田的效应此谓之“玉石效应”。

  事实上,朋友的这种所谓的“玉石效应”对于了解和喜爱和田的人而言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玉石效应更确切的说应该叫玉石魅力。“自古美玉皆出于阗”、“和田美玉甲天下”,关于和田玉石的美誉很多,和田玉石是和田最古老和知名的品牌,它宛如一道烹就待飨的盛宴,醉人的香气在和田大地上经久弥漫,当然,享受这道盛宴的不仅仅只有和田。

                       玉石之路

  提起新疆,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古老的丝绸之路,想起沙漠漫行的商贾驼影,感慨新疆的古老与神奇。殊不知,早在张骞完成“凿空之行”前的4000年,已以存在着一条联通东西,横贯亚欧的交通通道。通过这条通道,和田玉石源源不断地被运往中原、中亚和欧洲,成为王孙贵族的珍贵饰品。这条道路缘和田玉石而开拓,为和田玉石而延续,被史学界称为“玉石之路”。

  丝绸之路时断时续地存在了2000年,而玉石之路却存在了将近7000年,和田玉石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出土的和田古玉和关于和田玉石的文字记载在中外史学界和考古界屡见不鲜。在墨西哥奥尔梅克文化遗址中发现了4000年前的和田玉雕和玉圭,前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公元前2000年的史书上有关于和田碧玉的文字,河南安阳殷王武丁这妻妇好墓出土的和田玉器达700多件,距近3200多年。这些史料都实实在在地证明了在丝绸之路之前,就存在着一条从和田通往欧洲和中原的玉石之路。为了维持这条道路的延续和畅通,秦、汉、元、明等朝代的统治阶级都曾采取过一定的措施,其中元朝最为突出。元朝皇族对和田玉石特别的喜爱,曾派人专门到和田收购玉石,并在新疆设立驿站,将和田玉石远往元大都。      玉石之路堪称我国和世界最早进行中西政治、文化和商贸沟通交流的运输线,这条路的出现,使我国同西方开展经贸文化交流的历史提前了近4000年。作为和田玉石主产地的和田理所当然地成为这条玉石之路的起点和枢纽,通过它,中西方的交流得以开展,和田玉石得以声名远播,和田也为更多的世人所知。

玉石之路如同一条热血奔流的血脉,一头连着中亚和欧洲,一头连着中原华夏大地,血管中奔流着的血液就是这无数晶莹碧透的和田美玉,当然,还有中西方的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玉石之路某种意义上而言则是中西方往来交流之路,是友谊之路,也是和田走向世界之路。

                         玉石故事

  新疆和田玉,是中华玉石中的佼佼者,自古以来世人都对其有一种特殊的爱好。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历来崇拜玉石,在维吾尔语中有一个谚语:宁做高山上的白玉,不做地主堂上的地毯。在新疆大地上,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和田玉石的古老传说。

  相传古代于阗国的玉河畔,居住着一们老石匠,他带着一个小徒弟,两人相依为命。他在六十岁生日那天,在河里拣到一块巨大的羊脂玉,就精心琢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玉美人。面对翔翔如生的玉美人,老石匠自言自语地说:“我要是有这么一个女儿该多好呀”。话音刚落,玉美人果然变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姑娘,拜老石匠为父,老石匠给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为塔什古丽(石头花)。不久,老石匠去世了,塔什古丽与小石匠相亲相爱。可是,当地有个恶霸,趁小石匠外出,抢走了塔什古丽,妄图强迫成亲,塔什古丽死活不从,恶霸用刀砍她,她身上发出耀眼的石头花,点燃了恶霸,而自己化作一缕白烟,向故乡昆仑山飞云。小石匠得知后,立忙骑马去追,为了记住返回的路,小石匠沿途撕下了小石头作为记号。后来,这些小石头成为后人寻找玉石的矿苗。       晋人王子年的《拾遗记》中则记载着另外一个神奇的故事。据说秦始皇起游云台时,曾“穷四方之珍材,搜天下之巧工”,使其云集长安。西域骞霄国献玉工列裔给秦始皇。列裔琢的两只白虎活灵活现,但他并不琢眼睛,说是防止老虎跑掉。秦始皇得悉后,派人在每只虎的头上用漆点了一眼,结果两只虎果然跑了。不久,就有人来报,在附近山中有两只白虎,每只虎都只有一目。秦始皇遣人验之,果为列裔所琢之虎。

  关于和田玉石的故事如同玉龙喀什河的石头一样多,广为流传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玉石故事多寄托着人们对纯洁的玉石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如同大漠的清泉静静地流淌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心中,无声地传播着玉石文化。

                       玉石文化       出于世人对和田玉石的特殊爱好,汉语词汇当中关于玉石的词句有许许多多,如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女下凡、玉树临风……,这些褒含赞美的词语体现着世人对玉的推崇和喜爱。 东汉时,徐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提出玉的定义:玉石之美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并就每一特性进行解释;玉石的润泽以温,细腻柔和的特性与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古代儒生对和田玉石有着特别的兴趣,在我国古代,关于玉石的文化研究呈百家争鸣的繁兴状态。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性质上,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和田玉石具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高贵、纯洁、友谊、吉祥、平和、美丽,我国自古就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皇室贵族、达官名仕以饰玉为荣,平民百姓则与玉无缘。 进入现代社会,和田玉石终于从贵族路线中解放出来,成为平民百姓也能够戴得起的珍贵饰品,爱玉、崇玉之风进一步兴盛,玉石文化的内涵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玉石为人们所发现、所利用、所推崇了几千年,玉石文化便发展沉淀了几千年。在国人心中,玉石有着民族传统的内涵,它是物质的观念,又是社会的、文化的综合。玉石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文化。

                        黑白玉河

  “忽炭国……城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次西有乌玉河,皆发源于昆仑。”这是元朝时期欧洲旅行家马克波罗在其游记《马克波罗行记》中留下的宝贵记录。句中所提的白玉河即今天和田境内的玉龙喀什河,俗称白玉河,乌玉河就是今天的喀喇喀什河,俗称墨玉河,两河都发源于昆仑山深处,如同是一对奕生兄弟,在分别流经和田后,在沙漠中交汇在一起,组成和田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后流入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近闻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第二条沙漠公路和阿公路(和田至阿拉尔市)已开工建设,公路就是沿着和田河修筑,看来,离实现沿沙漠公路观玉河雄风的梦想实现为期不远了,相信那一定是一次难忘的梦幻之旅。

  《史记》记载了和田玉石的产出情况:“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明确指出和田玉来自昆仑山中。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在昆仑山深处,存在着大量的玉石矿。每年的夏季,昆仑山积雪融化,大量雪水冲击着原生玉矿经风化剥蚀后的玉石碎块,汹涌而下,汇入白玉河、墨玉河,流向下游,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带因流速骤减,就四散沉淀在河滩和河床中。玉石碎块经过河水冲刷和相互撞击磨擦,杂质尽去,只剩下圆润光滑如凝脂般的玉石。鱼龙混杂于密布的石头当中,河畔拣玉就是从河中石头中找寻玉石。

  居住在和田的维吾尔老乡自古就有玉河拣玉的生活传统,成为他们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玉河拣玉的最佳时节是在秋季,那时气温下降,河水渐落,河床显露,很容易发现玉石。每到这个季节,白玉河、墨玉河畔有不少附近的居民前来拣玉,他们三五成群,汇成庞大的拣玉大军,装扮着玉河。

  和田玉石以其无穷魅力,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和田的瑰丽多姿,也为中华民族增添了无穷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