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和田工美论坛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index.asp) -- 和田玉沙龙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list.asp?boardid=4) ---- 教你怎样识辨古玉的沁色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6065) |
| -- 作者:爱玉人 -- 发布时间:2013/12/1 16:13:02 -- 教你怎样识辨古玉的沁色 古玉丰富的沁色,素来备受历代收藏者的青睐。在满足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为古玉鉴赏者打开了一扇辨别真伪的古玉之门。今天再次与知名古玉收藏鉴赏家张慧先生见面,来谈谈这方面的话题。 张慧:在中国,玉文化从旧石器时代绵延至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从兴隆洼的淡绿色玉玦,到红山文化绿色的C型龙,再到良渚文化鸡骨白的玉琮。古玉记录了人类生活的进步和岁月的变迁。 神玉时代,玉器代表巫觋与神沟通的灵媒;王玉时代,它象征至高无上的王权;礼玉时代,它代表君子如玉的品格。美玉作为人类精神和美好事物的象征,伴随着人类的每个发展阶段。 玉文化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红山文化的玉龙、玉鹰,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商周的玉刀、玉戈,春秋的剑饰、带钩,汉代的瑞兽,唐宋的花鸟发簪,元明清的大件玉雕,特别是清代,雕琢艺术达到了中国玉雕史的巅峰,为中华玉文化添增了绚丽的色彩。 古玉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埋藏环境、地理气候、矿物质和有机物沁染、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各种斑驳绚烂的非原生态色彩出现,我们称之为沁色。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古玉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 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 ,就是极言其色彩之多。一般来说,我国的北方土壤多呈碱性,玉器沁色多为黄色土沁;南方土壤湿润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则多为白色水沁。而古玉出土之后,经过人体的盘玩,其体内的物质成分由于受到人气的滋养,玉性又会慢慢复苏,从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发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丰富色彩。 古玉的沁色主要有哪些种类? 张慧:古玉常见的沁色有水沁-白色,朱砂沁-红色,土沁-土褐色和红色,水银沁-黑色,铁沁-暗红色,铜沁-绿色。出土之玉常见沁色,分别有白色雾状的水沁、黄色的土沁、黑色的水银沁、绿色的铜沁,是由于玉器晶体表面布满细微裂隙,有机物或金属元素沁入,就会产生沁色。前人对沁色的误导,如:“地火沁、血尸古”等说法,均属于缺乏科学基本知识的无稽之谈。 这些沁色是怎样形成的?大致形态有几种? 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古玉上经常可以见到;在石灰沁古玉上,往往有一圈参差错落且钙化的“包浆”,并可见未受沁处的玉质;在水沁古玉上,特点是沁色部分呈白色,而且异常干结。 明清以来,文人墨客对古玉收藏趋之若鹜,对古玉沁色的描述多端,虽然现在看来未必十分科学,但从历代古玉收藏家的角度来看,确是形象、质朴的表述,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了古玩行的“切口”,成为了代代相传的独门秘诀。为此整理了若干前人对古玉沁色的总结,不同沁色的称谓及表现,在此供藏友们参考比照。 古玉沁色形成的原因多端,大多是玉器在埋藏环境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质相接触,由于水或矿物质侵蚀玉体,使玉器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古玉的选材多为透闪石和蛇纹石,从晶体结构看,它们都是含水矿物。晶体中的阳离子钙、铁、镁都是活性离子,在土壤中玉器埋藏的酸碱强度不同,容易造成阳离子和碱基的流失,由表及里,程度不同,因而导致玉器的结构疏松,土壤中的三价铁元素渗透进入,形成各种颜色的次生色——沁色,而且在表面往往形成膜状、胶状的碳酸钙、褐铁矿、高岭石、叶腊石等次生矿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