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和田工美论坛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index.asp) -- 和田玉沙龙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list.asp?boardid=4) ---- 齐家玉器的琢磨工艺特点 (http://www.hetiangongmei.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7643) |
| -- 作者:yuyuan -- 发布时间:2014/11/15 13:02:47 -- 齐家玉器的琢磨工艺特点 “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工具比较简陋,而琢玉技法却十分复杂。《诗经》记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明了用比玉料硬的解玉砂碾琢治玉,是加工玉器的基本方法。直至当今,这种琢玉技艺延续几千年无质的改变,不过是工具变成电动的转速快了,解玉砂由石英或陨石颗粒为主,换成金刚石或碳化硅磨料,更细更硬了。以水和磨料打磨冲洗,磨制玉器成形之法依然如故。 既然是琢磨雕刻,必然就留下相应痕迹。齐家古玉上留下的各种痕迹,记载了当时琢玉的各种技法。品查这些细微琢痕,对识别真伪断代大有裨益。 1.切割开料 线切割开料痕迹在玉琮,玉璧上时有出现平面上留下一条较直的棱脊,这是由于开料切割即将切透解开所致,棱脊上留下参差不齐、凸凹不等的贝壳状断口,断口内时常有上锈掩盖,清洗干净后细的包浆,没有包浆则疑为伪作新碴。当地老乡检到这些古玉为了漂亮多卖钱,有的用酸将土锈去除,往往破坏了器表的包浆,造成鉴别的疑惑。但开料断碴内包浆不易破坏,比较好认。当然所谓的现代用布轮磨擦作伪包浆,只能施于光滑面的玉表,这些参差不齐的断口则无法为之,故线锯切割开料即将完成时,将玉料册断是齐家文化时期的一个特点。 上大下小的梯形马蹄钻孔,也是齐家古玉的一个显著标志,无论是大孔还是小孔均如此。大孔如钺、璧等,直径几厘米的孔径内壁上,留下了高低不平、宽窄不等、深浅不一的旋转磨痕。这是因为非金属管钻在磨钻时逐步磨损,越来越细所致。即将钻透时玉料断裂,在孔出口边缘周边留下了参差不齐的断口。旋转图形条痕内要有包浆,断口内要有包浆,这较易观察。还有些钻后将这些粗痕打磨掉,进一步加工以使孔径内壁光滑,边沿圆润。这给识别增加了难度,但仔细察看,一般孔内壁修磨得不完奈彻底,依然可见稀落断续的旋转痕迹,边沿圆润处可见到纵向磨痕。 几毫米厚,二十几厘米长度以上的片状玉器,侧看往往不在一直线上,微有弧度或薄厚不均。这是因开较薄较长的料片时,很难把握线锯沿绝对直线锯切。凡锯过木材的人都有体会,即便用墨斗打上直线,用手锯严格按直线锯开也是很困难的。没经验者锯出线条肯定七扭八歪,几十厘米长的片形玉器在齐家文化中并不罕见。也有说法因时间久远玉材内部应力所致稍有弯曲,因未曾查实并计算,玉材应力引起有何变形的实据,不敢臆下结论,故认为大多还是人为切割开料所致。 2.抛光 玉表的磨光工艺在齐家部分玉器中表现极佳,有些玉琮、大玉刀表面磨制十分精细,手在玉表滑动平整光洁犹如镜面。分析有两方面原因,除磨制细腻外,与和田玉材质的细腻也有直接关系。和田玉质细腻坚硬,能磨制的如此光洁说明磨砂十分精细,磨擦的材料也必须精心选择。推测是使用兽皮加磨砂擦磨而成,即便使用现代工具与磨料,磨制成如此程度也非易事。加之包浆效果,玉表呈现温柔深沉的光泽,不浮不躁,精光内涵,大显古玉之风。在和田玉料精制的齐家玉器中,这种老玉之宝光尤为显著。石英材质的精磨玉表,除手感同样细腻外,光泽略显明亮反光,这是磨光、包浆及石英料质玻璃光泽特性的综合因素所致。齐家古玉中精细品种,因细腻的抛光所显现的润泽,让人爱不释手,把玩鉴赏,令人心旷神怡。 3.镶嵌、粘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