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疆和田是有名的歌舞之乡,它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于阗乐舞。从汉代 《 于田佛曲 》 传入中原, 《 于阗乐 》 就在汉朝 宫廷演奏,它优美欢快的旋律常常吸引汉高祖到未央宫聆听。南北朝时,于阗(新疆的于田县)乐舞风靡中原,唐朝国乐《 十部乐 》中,就收入了《于阗乐》。唐代于阗筚篥演奏家尉迟青誉满长安,直到今天特色鲜明的新疆和田歌舞,“ 万方乐奏有于阗 ” 一直 被传为 佳话。
传说中国最早的音律就得自西域新疆的于阗,中国以前的黄帝授意乐 宫伶伦 制定音律时,伶伦力尽坎坷,饱尝艰辛,行程两万余里,来到昆仑。在巡守新疆昆仑山的山神陆吾的帮助下,在“ 山解溪之谷 ”找到了适合做乐器的竹子。他仔细挑选了12根修竹,做成12支竹笛。但他试吹之后,音调很不协调,正在这时,一对凤鸟飞来,它们美妙动听的鸣叫声启迪了他。他模仿凤鸣之声反复吹奏,直到声音和谐悦耳。伶伦就这样制成了12根律管,使人们有了创作和演奏音乐的规范和依据。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称之为“伶伦作乐”。这个动人的传说记载于《吕氏春秋》、《汉书》及《太平御览》等古籍中。他到昆仑创造音乐的时间比张骞“凿空西域”要早三千年。虽是传说,但从先秦到唐宋的诸多学者和乐人都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