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至名归的玉印
伴随着海昏侯墓发掘的过程,许多人有一个莫名的期待:甭管是官印也好,私印也好,最好能找到刘贺的金印。当初发现玉印 “大刘记印”后,人们期待着找到这方金印;后来发现了玉印“刘贺”后,人们仍然期待着找到这方金印;现在有人甚至寄希望于从最后提取出来的、尚未打开的那 几个漆盒中找到这方金印。其实,海昏侯墓中不会再有金印!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在礼玉制度中,如果是官印,有了金印就不会有玉印;如果是私印,有了玉印就不 会有金印。现在已经出土了“刘贺”玉印,而且属于私印,就不再会有什么金印了。
汉印在我国治印史与篆刻史上处于第一个鼎盛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进一步完备了秦代所建立的官印制度,而且在印章的规格、印纽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态 等方面更趋于统一。按照规定,天子的印章称为玺,用玉制成,这是最高的规格。皇后的印章也称为玺,但用金制成。这样玺印的材质就有了区分尊卑的标志。刘贺 当27天皇帝时,曾经拥有三方上等白玉玺印,代表着最高的皇权。一是“天子之玺”,由皇帝自行佩带,证明身份。二是“皇帝行玺”,由专人管理,皇帝出宫时 使用。三是“皇帝信玺”,由专人管理,不得出宫,皇帝颁发的“玺书”均用此玺封缄。汉武帝曾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颁布诏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 印五分。王、公、侯金(印),二千石银(印),千石以下铜印。”依官职的尊卑,对官印的材质及尺寸都有明文规定。因此在出土的汉印中,铜印最多,而银印和 金印极少。
汉代的官印,都是由皇家统一制作并正式颁发。也就是说,刘贺可以得到一枚朝廷发给的金印—— “海昏侯印”。如果有这枚官印,刘贺下葬时腰间佩带的就不会是玉印了。而由于我们并不知道的原因,朝廷并没有给刘贺颁发这枚金印,所以他只能以私印缠腰 了。而在制作私印的材质中,刘贺选择了最贵重的玉印,因而放弃了金印。
与相对统一的汉代官印制度不同,私印从材料、章法、印面形式到规格、纽式等方面表现得自由灵活、丰富多彩而各尽其妙。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三方玉印,都属于私印,是用上等的和田白玉制成的。玉印以独特的印材、特殊的制作工艺及由此产生的风格,在汉代的印章中别具一格。

第一方是“大刘记印”,(图1)属于私印,为日常所用,白文雕刻,尺寸最小。印纽为龟形纽。龟的寿命长,读音又同“贵”,因此龟是一种吉祥物,属 于人们崇拜的“四灵”之一,在上古被称为玄武。汉代无论是官印还是私印,都爱用龟形印纽。“大刘记印”四字呈正方形,结字笔画非常紧凑,“大”字压缩让 “刘”字,“印”字压缩让“记”字。“刘”字的立刀缩小,而“记”字的言旁又展宽,既感觉疏朗清秀,又感觉密不透风,达到了汉字篆刻的艺术之美。据考证, 这方印极有可能是刘贺在山东昌邑当庶民期间经商时使用过的印章,带入坟墓成为他长期处于窘境的一个见证。

第二方未刻字,属于素面印材,也是龟形印纽,尺寸比“大刘记印”稍大,估计与“刘贺”印相同。(图2)为什么刘贺把没有刻字的印材带入坟墓?很可 能是因为这方印材玉质湿润细腻,晶莹剔透,是上好的和田玉。刘贺生前爱不释手,经常把玩,于是死后仍然让它陪伴在身边。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刘贺一直 盼望着皇帝封他为豫章王,那时再启用这方玉印,可惜没有盼到这一天。

第三方是“刘贺”印,白文雕刻,属于私印,是下葬时所刻,即殉葬印,系在腰间证明身份。(图3)在考古发掘中,只有发现了这方玉印,才能实至名 归,最终确认墓主人的身份。此印为蟾蜍形印纽。蟾蜍,古时被奉为月中神灵,是避凶趋福、多子纳财、富贵长寿的吉祥图腾。“刘贺”二字平分印面,每字均呈长 方形,是小篆书写中最为规范的形体,结字笔画上紧下松,左顾右盼。“刘”字立刀有意拉长变瘦,给卯金让出充足的空间;“贺”字的下面两点作八字撇,使整个 字体保持稳定,犹如磐石一般。从书法篆刻艺术的角度上说,“大刘记印”与“刘贺”这两方玉印,平正大方、庄严典雅,是汉印中的经典,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有人认为,“大刘记印”是殉葬印,而“刘贺”印是日常用印。我的观点正好相反。因为“大刘记印”是刘贺成为废帝后,当庶民时经商所用,不便于刻上自 己的真实姓名。而死时他的正式身份是海昏侯,完全没有必要再隐名埋姓了,所以光明正大地刻一枚“刘贺”玉印缠在腰间。而对于“大刘记印”,刘贺有太多的回 忆和辛酸,可以说记载了他半生的屈辱与沉浮,因此也把它带入坟墓中,放在主椁室东室南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