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陆>> 登录 注册 搜索 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站点导航>> 首 页 文章中心 和田玉商城 会员中心 0 关于我们

>> “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工艺经过数千年的锤炼,已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创作,共享喜悦。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和田工美论坛和田工美论坛和田玉沙龙 → 浅谈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器与汉代的玉文化--一

您是本帖的第 1516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浅谈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器与汉代的玉文化--一
yuyuan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管理员
文章:683
积分:1120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8年12月20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yuyuan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yuyuan

发贴心情
浅谈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器与汉代的玉文化--一

 在全世界范围内,讲到玉器和玉文化,首推中华民族。随着海昏侯墓发掘工作的进展,人们发现刘贺墓藏的美玉众多,美不胜收,且各有十分神奇的奥妙。据 初步统计,共出土玉器500余件,超过了曾侯乙墓出土玉器的数量。一些专家评价说:汉代整套完整的礼玉制度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为此,我想就海昏侯出土的 各种美玉的神奇和奥妙,谈一谈汉代的玉器和玉文化。

  一奇:传递心迹的礼玉

  我国古代有“美石为玉”之说,只要是漂亮的石头,就可以称之为玉,不强调后来温润、细腻、透亮的感觉。因而海昏侯墓出土的青玉、白玉、黄玉、墨玉、绿松石、玛瑙、琉璃、琥珀等等,那时都统称为“美玉”。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什么对玉情有独钟?原来,在古老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人们总是以玉比德或以德比玉,把玉与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玉有了深刻的文 化内涵,也使文化有了宝贵的器物寄托。《礼记》记载,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即湿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 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管子》记载玉有九德;《旬子》记载玉有七德。虽然概括不同,但都把玉石和玉器拟人化,赋予玉以深刻的思想内涵。

  玉文化的最高境界便是礼玉制度。按《周礼春官》的说法:抽绎玉之属性,赋予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予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予爵位等级而政治化。这种玉文化和礼玉制度发展到汉代,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创出一个新时代。

  在物质层面上,治玉材料和雕琢工艺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使各种玉器制作更加精美;在使用层面上,珍贵的玉器开始走出帝王将相、王公贵族之家,进入上层 官僚和商贾的生活;在精神层面上,把玉的品质进一步归纳为五德,即仁、义、智、勇、洁,赋予美玉以丰富的思想内涵,由此流传了几千年;在文化层面上,出现 了许多有关玉的成语,如“金玉满堂”、“玉石俱焚”、“冰清玉洁”、“金科玉律”、“金相玉质”等等。那时的玉器,比黄金要高贵得多,叫“黄金有价而玉无 价”,白玉簪高于银簪、金簪;白玉印高于铜印、金印;白玉带钩高于铜带钩、金带钩;白玉耳杯高于铜耳杯、漆耳杯。(图1)海昏侯墓出土的众多玉器,充分说 明了玉文化发展的这些特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1

  同王公贵族一样,刘贺生前非常喜爱美玉。他当27天皇帝时,曾把宫中的玉器慷慨地赏赐给从昌邑带去的随从们,目的就是让他们以“仁、义、智、勇、洁”来侍奉圣上。后来霍光废掉他的理由之一,便是赏赐无度。

  刘贺即使被废当庶民的十年中,仍然讲究“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在山阳郡太守张敞给汉宣帝的“小报告”中说得很明白,他“佩玉环,簪笔持牍趋 前”。为什么在那样落魄的情况下还佩带着象征高贵的玉环?因为“环”与“还”同音,刘贺以这种婉转的表达方式向汉宣帝表明,自己还想念着当今圣上,还是过 去皇帝统治下的一个庶民。而汉宣帝并不追究刘贺为什么当了庶民还佩带着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玉环,而是明白他以玉喻已,讲仁义、守高洁,因此而“知贺不足 忌”,高兴地封他为海昏侯。

  二奇:价值连城的玉璧、玉环与玉佩

  在汉代,玉器的种类颇多,按用途大致可分为礼仪用玉、佩饰用玉、丧葬用玉、陈设用玉、日常生活用玉,以及镶嵌配饰用玉等六类。这些种类的玉器,在海昏侯墓中均有出土。

  汉代由于铁制工具已经普遍运用于制玉作坊中,同时,随着西域交通的大规模开通,新疆和田玉大量进入中原地区,玉器的选料更精,玉质除青玉、黄玉、墨玉外,白玉开始兴盛,成为玉中上品。

  海昏侯墓中的玉璧和玉环,属于礼仪用玉和佩饰用玉。真不知道哪块是当初刘贺见山阳郡太守张敞时曾经佩带过的。(图2)玉璧和玉环都是中间有孔的圆状器物,孔小而边宽的是璧,孔大而边窄的是环。璧或环上如有很细的开口是玦。半圆弧形的是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2

  串起来挂在胸前的是佩。特别是玉璧,在汉代非常流行,出土数量颇多,成为这一时期标志性玉器。其中的白玉璧最为珍贵,多作为馈赠礼品。春秋战国时, 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一块和氏璧,竟然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白璧。楚汉相争时,在鸿门宴上,范增三次用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这里的“玦”与 “决”同音同,暗示项羽下决心。而刘邦离席出走后,自知不够礼貌,托张良献给项羽的是“白璧一双”。由此可见那时的玉璧贵重之极。

  汉代玉器的制作整体上沿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风格,且略有变化。玉质以白玉、青玉为主,但璧和环的形状普遍加大、加厚一些,说明那时的雕琢工具有了改 进。璧和环上的三角形立缘边沿加宽,剖面呈长方形。其纹饰为谷纹、蒲纹、龙凤纹,但与战国时期相比,颗粒大而稀疏,有的采用浅浮雕,有的采用透空雕。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3

  (图3)这两件出土于主棺柩与外棺之间的谷纹玉璧,黑色的水银沁和红色的朱砂沁,是埋藏于地下漫长岁月留下的印痕,分外显眼。还有两件玉环,运用阴刻线,浅浮雕,线条豪放自如。(图4)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4

  这或许就是书中所记载的:“汉人琢磨,妙哉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这种称为“游丝描”的刀法,是战国到汉代玉器断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5

  最为精彩的玉件是韘形佩,民间也叫鸡心佩,(图5)一般是悬挂在颈部和腰间。这件玉器把龙纹、虎纹、凤纹集于一体,以透雕为主,浅浮雕为辅,整体是 大圆形套小圆形,而中间又显现椭圆形,变化多端。透雕部分的花纹左右总体上对称,但细看却不完全对称。一边是龙纹缠绕,另一边是凤纹连着虎纹,线条自然流 畅,生动活泼,十分精美。

  最为巧妙的玉件是由玉璜、玉管和玉人组成的一套玉佩,(图6),串起来戴在胸前。这种组玉佩又称玉佩组饰,往往成为身份的体现,身份越高,组玉佩也 越长越复杂。这套组玉佩只有三件组成,规格不算太高,材质为和田白玉,是典型的汉代琢玉风格,玉人腰枝纽动,长袖过顶,毫发纤细,衣裙飘逸,尽显风流。玉 璜受沁蚀,呈现两头黑、中间黄褐的自然沁色,露出岁月的沧桑。玉管打磨抛光使其圆润异常,钻孔十分工整,非金属钻头不能琢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6 图7

  最为生动的玉件是双兽捕麂和盘龙望天,(图7)当初究竟装饰在哪里不得而知。其中一件是两只猛兽在奔跑中捕捉到一只刚刚出生的小麂,迫不急待地撕咬 起来。另一件则是一只翘首盘起的瑞龙,望天而啸。构图巧妙,线条刚劲,雕刻技法属于典型的“汉八刀”。这是汉代特有的治玉刀法,多用宽阴线,线条简洁粗 放,看似一刀削成,琢面平顺光滑。实际上,这种线条并不是一刀刻出来的,而是用砣轮反复琢磨而成,工艺要求十分严格,成为断代的重要依据。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6/7/30 13:12:46


 1   1   1/1页      1    
Copyright ©2002 - 2005 新疆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