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暇之间在商场翻阅一本珠宝商家的宣传期刊,有一篇介绍“中国的四大名玉”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但仅看了关于和田玉这一部分,就觉得错误百出,难以容忍,因此就写了本文。书中这样介绍和田玉,“和田玉又称和田软玉,在翡翠出现之前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是中国古代的玉石之王”。
你看这位作者踩和田玉踩的多高明,就像夸和田玉一样。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介绍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在我看来,这些话不但没有一句是正确的,而且句句充满阴谋。
首先,关于“和田软玉”这个称谓,宝石学上没有“和田软玉”这个名称,如果提“软玉”,也只能讲,在近代和田玉一度被称为“软玉”,或者说西方人称之为“软玉”。 即便完全照搬外国宝石学讲,那上面的“软玉”就是特指和田玉。你说“软玉”可以,但你不能说“和田软玉”。期刊作者混淆了“软玉”这一概念,按照这位作者的逻辑,她的潜台词肯定会有目前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新疆软玉”、“青海软玉”、“岫岩软玉”“蓝田软玉”“俄罗斯软玉”、 “阿富含软玉”、“巴基斯坦软玉” 等等、等等,数不清的“软玉”名称。必须明确指出,这种称谓是错误的,也是阴险的。它的用心就是要把和田玉推到以上那一堆石头中去,然后再给你冠以一个“软玉之王”的头衔,以达到他们误导公众,诋毁和田玉的目的。和田玉是我们中国玉文化史上无可非议的、唯一的真玉;三千年的帝王用玉;中国的国石。但到了翡翠商们那里,他们就这样介绍给公众。
其实,像这样混淆“软玉”的概念,诋毁和田玉的何止这一位,你到书店或图书馆翻阅一些介绍玉器知识的书籍,包括珠宝学教课书;再浏览一下,一些玉器网站上所谓的玉器知识,几乎是千篇一律。每当看到这类文章的时候,就不禁让我想起了贾平凹小说中的一段笑话,写他曾利用上公共厕所,或者在大众澡堂子里看别人的小DD,看的多了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百毬百样,百毬一个毬样”。用贾平凹的这句话,概括近些年来许多书刊、网站介绍“软玉”的这一现象,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混淆“软玉”概念的那帮人或许真的患有脑残,他们也不想一想,“软玉”一词如果真的像他们所说,那他们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中的“软玉”鉴定结论,还有何意义?另一个问题是,这样一个错误的结论、错误的逻辑,它误导了多少人?千万不要怪我笔下不留情面,我这是要替和田玉讨个公道,因此,言辞不可能那么温文尔雅。我们的一些鉴定机构至今仍坚持使用“软玉”这一鉴定结论,并且声称她们依照的是“国标”。我看了一眼那份所谓的“国标”,心里骂道:“我*”。撰写这份所谓“国标”的人懂不懂和田玉啊?要不脑子肯定是让驴踢了,否则,怎么能把和田玉列为“软玉”的一个分类名称?!难怪社会上的好多人胡言乱语,原来连鉴定师手中的尚方宝剑——“国标”也是“一个毬样”。
回想本人当初也曾饱受这些问题困扰,和田玉不软啊!?那它为什么被叫做“软玉”?和田玉是透闪石类玉种,怎么能和蛇纹石、大理石类的东西归为一类,都叫“软玉”呢?。
至于“在翡翠出现之前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这句话也很阴险,而且也不符合事实。翡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到什么时候才得到认可?即便是在得到认可后的近代或现代,它在哪些方面引领了中国的玉文化?;和田玉“是中国古代的玉石之王”,没错。那么近代或现代呢?本人将就这些问题将进行一系列的评论,希望对喜欢和田玉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