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晶
自古以来,历代帝王无不以玉为美,以玉为贵,但真正爱玉成癖者,非乾隆帝莫属。身为清朝鼎盛
痕都斯坦玉器其实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痕都斯坦这一地名是由乾隆帝亲自考订。它的来历可追溯到乾隆年间平息准噶尔和回部少数叛乱分子时期,当时乾隆皇帝统治了新疆地区,因此,当地极具西域艺术风格的玉雕制品,也随之作为战利品呈贡入宫。乾隆皇帝对这种与中国传统风格迥异的舶来品爱不释手,倍加赞赏,称之为“精镌本鬼工”。从此,皇家的推崇,使得乾隆时期琢玉艺术向吸引外来文化的方向发展,进而蔚然成风。
清代乾隆年间,经济文化处于鼎盛时期,玉器制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器。在雕刻工艺上,痕都斯坦玉主要采用浮雕、立雕、镂空雕等工艺。表面处理上普遍采用剔阳文的方法,即雕刻时先琢去地子,再浅浮雕主体纹饰。浮雕的纹样磨去琢痕,而地子往往不磨光,形成粗细的反差。结合中国工艺的传统方法,创造出带有西域风格的玉器。
痕玉追求“透”“薄”,以及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而图中的碧玉香薰对瓶更始难得的系出同一块玉料,玉质细润有余,色泽更是翠艳直逼翡翠。如此绝美的碧玉配以水磨技术,胎体透薄,内部完全镂空,以精美的花纹图案装饰其表。结合中国工艺的传统方法,创造出带有西番风格的玉器。这些中西结合的玉器直接影响了中国玉器的制作风格,正说明了痕都斯坦风格的影响力。
痕都斯坦玉雕的华美、精致,恰恰迎合了乾隆时期繁荣盛世、去朴尚华的风气。而今再度赏玩,更为感叹它的鬼斧神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