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谣传一:染色/二上和田玉,没有地方可以鉴定
关键词:二上、鉴定、检验结论
当受检样品的表皮颜色可不具备争议、明确的判定确为二上或染色的,检验机构应注明“表皮经染色处理”。
谣传二:籽料都是新疆产的
籽料的产地不仅有新疆,还有辽宁、俄罗斯等。其中不同,各自体会。
谣传三:青花都是籽料!
“青花都是籽料”曾是得到广泛认知的“行业误传”,直至本世纪初市场上开始涌现的叶城山料青花将其彻底打破。
叶城青花又被成为“叶城黑白料”,也有人蔑称其为“类青花”。
谣传四:俄料越盘越干!
答案是:玉本身不会,但皮很可能会。而后上的蜡和油挥发掉了以后,也就显得干了,其实这才是它本来的颜色。
谣传五:青海料盘玩或佩带后会变灰!
青海料与和田料属于同一成因成矿(其主要粉晶谱线为:3.117(310)、2.934(151)、2.698(151)、1.576(0.120),与和田的粉晶谱线一致),如果和田料不会“发灰”,青海料也没有这种特质。分析“盘玩或佩带后会变灰”的原因可能与青海料本身“发水”透显出其它脏杂色等有关。
谣传六、“这块多黑啊,绝对达到墨玉了”
墨玉可没有这么多的品种吧!有!且!只!有!一!种!——透闪石+石墨包体的组合,且以石墨形成的“墨色”达总面积60%以上的才称为墨玉。
墨玉打光透白光(高聚的可能不透光)…
其它几种相似的玉种打光“
透绿光(碧玉、青玉)…
青光(青玉)…
红光(染色)…
紫光(烟青)…
谣传七、“这是真正的黄玉,鸡油黄!”
黄玉是“原生矿”,天生就黄,主要产于新疆的若羌一带,颜色淡黄至深黄,可微泛绿色,颜色柔和均匀;而黄沁的黄色是后天沁入的,可以不太严谨的理解为就是籽玉带糖(黄玉无籽料)……鉴定分类时也是将原生颜色的划分为黄玉,黄沁则是次生氧化致色,是后来变黄的,只能鉴定为糖玉。
谣传八、“绝对子料的,可惜雕刻师傅粗心把皮子抛光掉了,介意的飘过”
如果“雕刻师傅”胆敢粗心到这个地步,把象征身份的毛孔皮色赤裸裸的剥掉,让客户的料子急速贬值,他也不要做这行了。
没有籽料特征的,就不要以籽料为买/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