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运大玉的最佳时间。运玉人就在路上泼水冻冰,沙漠北缘找水也不容易,轮番垫圆木,马拉人推,艰难地驱动这件庞然大物。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小块绿洲之间,数百华里无人烟,几百人的食粮和上百匹马的草料耗费量甚大,最可怕的是常有断粮的危险,坚韧耐劳、协同动作,运玉路上累死、病死的民工,据讲达三百多人。
运玉队伍的人员和马匹不断替补,奋力向前,难以想象的辛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运送着大玉料缓缓行进。三年多千余天过去了,正当大玉料运到距密尔岱山玉矿出山口卡群有近1 000千米和田(一千九百余华里)的库车县旧城时,运玉工的万般痛苦和他们的忍耐到了极限,反抗的怒火一触即发之际,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在北京紫禁城内仪鸾殿驾崩的消息,通过有线电报从京城传来,运玉人群狂怒之下,把所有苦难和怨恨都倾泄在这块最大的珍贵玉料上,他们砸碎了这块大玉料,中块和小块玉料,混乱中有的被人搬走,有的被扔进了库车河里,只剩下两块搬不动的玉料。
只可惜维吾尔族和汉族的采工人,在西昆仑山巅,忍饥受冻劳作数月,发挥出聪明才智,当年竟然采出并凿磨成形一块巨大玉料,被极为细心又相当神速地挪动下山运至山口,并在松软不平的大沙漠北缘古道上,使用最原始的方法,在三年左右居然向东挪动达近1 000千米。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运玉人,在突发事故时丧失理智,使得数百采玉人和运玉人经受长达四年之久用苦难和智慧所获得的无价之宝破碎了,事后已是追悔莫及,不少人带着负罪感,向着当地围观人群讲述运玉路上苦难和不幸,以减轻内心恐惧与不安……
1949年11月,新疆库车县解放,县长丁立南留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三团进驻库车。经历清末天崩玉碎,和民国社会动荡,兵荒马乱,与1949年2月地震及10月国民党骑兵团哗变兵灾,遗留下来的两块玉料,作为清代文物被新中国库车县(旧城)人民政府存放在县委大院里。
1965年5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赴新疆,在库车县委招待所,被院内的青白玉料吸引,驻足观察,陪同的县领导介绍了57年前该玉料催人泪下的不平凡经历。胡先生颇有感触,当即以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名义,提议征集这块玉料作展品,县领导欣然同意,将大件玉料赠予中国地质博物馆,小件玉料赠给新疆地矿局。
后经胡承志先生亲自安排,两件玉料用汽车妥善运抵乌鲁木齐,小件玉料移交给新疆地矿局,大件玉料由火车分段运输,同年9月运抵北京。于是,这件饱含着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人民血泪的昆仑山上来客,在首都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东大院内展出,其底座标牌上写着“库车县赠”。两块清代遗存密尔岱所产和田青白玉料文物,分别供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广大参观者观赏、摄影留念。
这两块清代遗存的青白玉料,记录着新疆南疆人民和自然搏斗的大智大勇,记录着新疆少数民族和戍边汉族对中华母亲的忠贞。告诉参观者,记住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采玉人与运玉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以及沉痛的教训。
(本文选自新疆宝协编撰《中华瑰宝和田玉文集》一书)

玉是温润的,她美得不张扬,但总会有一种大气。玉是坚韧的,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骨子里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傲气。黄金有价玉无价,玉的价值就在于懂玉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