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伯達在《清宮舊藏翡翠器簡述》中講到,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宮翡翠器約有數百件,雖與和田玉收藏數量不能相比,但卻是全國乃至世界收藏翡翠最多的博物館。
翡翠被地質礦物學界稱為“硬玉”,源於它比和田玉硬度高。翡翠主要產於緬甸,何時傳入中國尚無定論,有學者根據一些文獻資料,認為西漢已有翡翠,但明確有翡翠記載的是在明代,另外上世紀末還發現了明代崇禎年間的翡翠出土文物。
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翡翠器大致分為九類:陳設、器皿、配飾、冊寶、祭法、神像、文玩、用具、鑲嵌等。翡翠作為一種新玉料多用於生活用品,其中也有涉及到宮廷典章制度,如用作朝珠、翎管、寶璽等,但都未能進入大典和祭祀場合,極少用於冊寶、祭法、神像等涉及朝廷尊嚴的典章制度方面。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翡翠的在清宮的地位和作用。
翠扁方,清,長34.4cm,寬3.1cm。
扁方翠質,體細長,一端呈舌形,一端反卷並將其兩頭雕作梅花式。整體光素,略有白斑,但不掩其翠色深碧艷麗之美。
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最主要的工具,相當於漢人婦女發髻上的扁簪。它不僅具有單純的裝飾作用,還能控制發髻不至散落。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最初是把真發分成兩把,依*扁方固定。到了晚清兩把頭改成以青緞制作,安在頭頂上,與真發梳成的頭座連接也依*扁方。制作扁方的材料有玉、翡翠、玳瑁,還有的為金胎鑲玉、鑲翠或鑲嵌其他珠寶,或金鑿花、銀鍍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