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代鱼形玉器大多出土于河南、湖南、山西、山东等地商代墓葬、遗址,有片雕和半圆雕两种。按整体造型对片雕类玉鱼进行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直条形,正、背纹饰相同,鱼头、眼、鳍俱全,长度在3-8厘米左右。二、璜形,拱背跳跃,吻部斜伸向前下方,分尾斜向后下方。三、鱼身圆肥宽阔呈扁圆形,宽度2-3厘米,鱼鳞是用两到三排小弧线表现。
商代玉鱼用玉主要有青玉和不纯净的白玉,其中以青玉为多。形制一般有两种:一种为薄片直形,圆身较小,体形较短,嘴部有一穿孔;一种为拱背状,鱼身通体多阴刻线,有阴刻线向上至鳃线部位,呈现一完整鱼头形态。鳍覆于身,鳍上有小直线,制作一般比较粗糙。尾部有的不分*,有的似燕尾。眼睛成微凸的圆形,或用双阴线刻成圆眼,钻孔鱼眼可系绳佩挂,或另钻系绳孔。鱼嘴前方有呈“T”字形,类似镶嵌榫头的突出。
商代玉鱼多为单圈圆眼,单背鳍,双腹鳍,歧尾,并在鱼身上饰平行片状鳞片纹,整体造型古拙朴实。整体而言,商代玉鱼较为实用,如雕琢制成鱼形刻刀、鱼耳勺等,既实用又美观。概括起来商代的玉鱼有以下几个特征:1。片雕类从整体造型来看有直条形、弯弧形和扁圆形,造型生动、夸张。2。鱼口部分为前伸呈“T”字形,或上唇向上翻。鱼眼以双阴线刻成圆眼,约占头部宽度一半。鱼鳃为相隔较宽之双阴线,由上至下成双弧线构成。3。背鳍和两个腹鳍都用排列整齐的等距平行直阴刻线表现,有的为“v”字形凹槽。4。尾部大致分为两种,为斜刃刻刀形尾和微分*尾。5。多素面,少数精雕玉鱼身上有弧线形鳞片,钻孔大部分在眼部。
西周早期玉鱼,鱼口上部向上尖翘,下缘多呈微弧形,鱼口与鱼尾两端均约垂直,或一边垂直而另一边呈倾斜状。鱼眼以斜刀方式雕刻成大圆眼,鱼鳃以阴线向下朝鱼口前方延伸。背鳍一处,未突出鱼身,前缘紧*鳃线,以阴刻线突显背鳍下缘。腹鳍一至两处微突出体外或与体平,上方以阴刻线突显腹鳍上缘。尾部中间呈“V”字形开口,上下尖翘,呈微垂直、倾斜或平行。西周中期玉鱼,鱼口上部向上尖翘,前缘向下斜向延伸,类似斧状。背鳍一处,未突出鱼身,前缘紧*鳃线,后缘微凸或微凹,以阴刻线突显背鳍下缘。尾部上下尖凸,倾斜地面,中间呈“V”字形开口。西周晚期玉鱼头中部上下尖突,上下唇分别向上和向下翻卷,有西周晚期玉龙口部特征。鱼眼以斜刀粗阴线雕刻成大圆眼,鱼鳃以双阴线刻划并且向下延伸。背鳍腹鳍有突出鱼身体部分,并且以细密阴线刻划出鳍纹。尾部上下尖突,中间成“V”字形开口。穿孔接近于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