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八千年的玉文化史,这是目前学界共同认可的不争事实。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在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洼、辽宁阜新县查海等地发现了大量史前人类定居生活的村落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玉器。经碳十四测定时间约在距今8200年—7400年之间,被称为兴隆洼文化。窃以为兴隆洼文化玉器不是中国玉文化史的终极源头,似乎还可探本穷源更早的史前玉器。理由有三:
其一,玉文化的萌芽期应是玉石不分的。先民们从生活居住周围的河滩、山谷处就地取材,捡拾一些有美丽色彩和坚硬质地的砾石来制作工具和装饰品,此时玉石材质庞杂,属于“彩石玉器”期。而兴隆洼玉器的材质较单纯,几乎全是透闪石、阳起石的软玉。
其二,兴隆洼玉器的工艺水平较高,已非初级阶段。软玉硬度很大,加工困难,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采用某些软性或硬性材料作切割工具,以解玉砂加水为介质,开料、雕琢、抛光,有的还须打孔。在兴隆洼第135号墓葬出土的一双玉玦,玉晶莹剔透,工艺精湛,单个称重30克,几乎分毫未差,足见加工技艺很成熟。此时手工业应已与农牧业分离,部落里有专门从事雕琢玉石器的工匠。
其三,考古证实在东北地区的大范围内,已有更早玉器发现的案例。1930年末在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畔的布列特和玛利塔两个旧石器晚期(距今240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玉器工艺品。有细条形女神像、璧形饰、三角形饰、长条形坠以及珠子等。其材质有透闪石玉、蛇纹石、方解石和煤岩、片岩等。玉器以饰物居多,有的钻有小孔和锯出细槽。工艺粗犷,极有古拙原始之风。
贝加尔湖周围有着丰富的玉矿资源。如东萨彦岭的基托伊河与乌里克河两处透闪石玉矿、外兴安岭维季姆河的透闪石次生玉矿,此三处玉矿至今仍在开采,并大多输入我国,就是业界称的“俄料”。 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的两个史前遗址发现的玉器,在极其远古的年代与我国东北地区是否有着某种联系,尚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