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是我国玉器的重要产地之一,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玉器先辈艺师呕心沥血,勤谨实践,继承发展中国玉器优良传统,创制了数量众多,形式各异,工精艺巧的玉器珍宝。清代,扬州以琢制大件玉器著称。现代,扬州以“南方之秀”的风格――精巧秀美。清丽潇洒、玲珑剔透的特色。为古今玉器工艺的发展和技艺的精进,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楷模。
玉器是美术精粹,是中国文明古国的一颗艺术明珠。今日扬州琢玉艺师们,全面继承了历史上玉雕的优秀技艺,锐意创新,在技艺实践中,运用“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琢磨工艺规律,结合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相玉”能力,以巧用料、尽用料、用好料为指导原则,设计制作了大批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的产品。同时,对于民族绘画,艺术雕塑、诸如国画、泥塑、石雕、牙雕、木雕、石窟造相等姊妹艺术进行广采博纳,推陈出新。目前,扬州玉器品种齐全,花色繁多,既有古代仕女、童孩寿星、神佛仙道等人物玉件,也有炉瓶塔、薰、鼎、杯、碗、樽、觥、等传统器皿,还有各种禽鸟、走兽、四时花卉、插牌、首饰、串株、文房用品和“山子雕”等品种,其造型艺术生动逼真,富丽典雅。无论是花叶的翻卷折叠、枝埂的穿插,人物眉目的清灵、衣纹的飘洒转折,传统器皿的浑厚,规整,以及装饰风韵、图案纹样、深浅浮琢、立体园琢、缕空琢等技法的应用,都较好的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扬州玉器繁而不乱,厚中见薄的秀丽典雅,玲珑精细的艺术风格。
扬州玉器中的炉瓶作品,在仿制青铜造型的基础上,标新立意,制作了具有独特的妙生品趣的妻皿,尤以塔炉产品更能体现扬州琢玉风格。清代的三足元炉以至现代的北京炉,多为粗犷,敦厚之感,外型呈汤罐式,肥大的吞头下挂有两个活环,以示北方之雄姿。南方的杨邦(扬州玉器的称号)三足炉精致优美,缕空细琢,外型静雅,呈荸荠式,给人以灵巧之感。它的比例合理,结构严谨,全身五个活圈,也称“五环炉”,构成了吞头丰满透剔,三足刚健峻迈的风格。一九六四年在广州交易会上列为造型佳品争购。
炉的优美造型和宝塔结合又形成了端庄厚重中显挺秀精巧的扬州玉器风格。《白玉宝塔炉》就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宝塔炉》选用新疆优质白玉精心雕琢而成,作品的构思精美,下部是稳重浑厚的三足元炉,两侧的冲天耳雕有园润厚实的兽头,下部还系着两个大圈,炉身上大面琢有半浮雕佛象六尊,动态各异、形象逼真,显出庄严古朴的气质。上部是五层宝塔,层层缕空,每层塔门和窗扇式样各不雷同,塔顶的每路瓦行,既有上瓦复盖,又有下瓦衬托。塔的顶部垂挂着八根共有一百二十八个细圈的玉链条,紧连着塔楼挺翘的飞檐上,翘角下各悬风铃。琢工精细,玲珑剔透。结构严谨、富有民族色彩。在技法上采用了立雕、浮雕、缕空雕相结合,人物和炉瓶相结合的形式。手法独特、别具匠心、把炉的优美造型和宝塔浑为一体。这件作品在一九七三年全国第一次玉雕质量鉴定会上评为优秀作品。一九八一年在日本东京、名古屋展览被誉为“龙眼”,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赞赏。现为国家珍品收藏在北京。
一九八四年创作了翡翠《同胞双塔》和《白玉五塔》,他构思大胆,造型别具,为雕塑艺术独树一帜,是我国建国以来不可多得的玉器佳作。翡翠《双塔》为底层联体,姊妹七层并坐。两件作品都有共同的特点:情传意联,相互辉映,呼应一体。一为塔顶两鱼相望,一为196只小兽在五塔的屋面之间含情示意。每层窗花格扇、拱门栏杆都琢磨得精巧细致,华美秀拔,各不相同。全塔所处理的线条多而不乱,纹饰繁而不碎,浑厚中见玲珑,刚健中见园润。塔座由高档红木相托。在通向塔门的开道中央铺着“五龙游太空”玉地毯。塔的正前方端放着烟香缭绕的缕空薰炉。它们设计构思完整,形体独具一格。整个造型稳健大方、雅致玲珑。在陈列大厅之中显得更加富丽堂皇,莹润生辉。其做工明丽秀实,精巧卓绝。可谓气魄宏大,精美壮观。
在器皿中还值得一提的是链子活。这是玲珑剔透的又一表现技法。北方的链圈多数呈澡盆型,内园直径达15mm,太小的圈环没法制作。扬州玉雕在工艺技法上独到之处,琢制出来的圈环似黄豆一般,精巧园润,细腻整齐。一九八零年生产的羊脂白玉《双练瓶》在河南举行的全国玉雕会议上,得到代表们的一致好评。会后,有几个单位要求来扬州学习链子活,以点缀精品。扬州的链子活纤缕空,匀称园润,深受外商欢迎。近几年来,生产的白玉《五龙听音瓶》、《连心锁》、《翡翠龙凤节薰》等都以高价被香港商人购售。
扬州玉器人物作品,造型美观,制作精巧、秀丽文雅、玲珑萧洒,在题材内容上比较广泛、丰富。打破了单纯的古代仕女和单调的构图,创造了与景物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画面。从而烘托了人物的内在感情,使人看到更是栩栩如生,神态盎然。一九八零年生产的一件翡翠《龙王出游图》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品。题材集中反映了海龙王生活的一个片断,生活气息浓厚,构图新颖,龙王和龙女的形象比较生动。用红翡琢制人物,用白地处理海水,红白对比明显,质感强烈,具有富丽华贵,雅逸清新小中见大的风格。同年制作了一件白玉《戏鹦鹉》,琢工精致、秀丽雅静。作品以杨贵妃的宫庭生活为题材,通过她与鹦鹉的对话,形象地反映了她与唐玄宗的爱情,设计构思别具匠心。在处理的细节方面,贵妃的面容、服饰、配景道具,刻划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犹如一首立体的诗:芸鬓花颜金步摇、芙容帐媛度春霄。
随着人物产品的发展,“山子雕”品种也得到了恢复和发扬。扬州山子雕工艺始于元、明、而盛于清代。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型玉雕有“寿山”,“福海”,“海马”,“秋山行旅图”,“会昌九老图”和“大禹治水图”等皆为古代扬州雕琢。而今已由现代扬州所继承和发扬,并有新的发展。为我国传统山子雕这一风格别具的名品又生光辉。
山子雕之所以特别受人喜爱,是因为他在构思创作中注意利用玉石自然优美的形态,因色设物、随形施艺,把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珍禽异兽、亭台楼阁统一在一个画面上,层次无穷,意境深远。《妙聚他山图》山面雕有四川唐代的乐山大佛和大足大佛,北魏时期的山西石窟大佛和洛阳龙门大佛。其构图雄伟,气魄宏大,碧玉大山的前后四尊大佛、清静无为、普渡众生。在佛的两旁山峰重迭,峻峭嶙峋。苍翠的劲松,茂密的灌林,植满峰崖峭壁之中。山岩陵谷的起伏转折处时隐时现着山回路转、曲径通幽。一些游客沿崎岖山路蜿蜒其中,三三两两观赏着名川异山,奇佛艺雕。路走不尽、山爬不完,似路非路,似通非通,真可谓“人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周身的构图好似一幅长卷。在做工上,琢磨大师不但继承了古人的操作技法,同时又具有时代的特征,既刚健有力,又爽锐犀利,精巧秀美。由于这件大作以内雕为主,所以只能从主体的一面雕琢,由外向里逐步琢细。层次越多,雕琢越艰难,完全凭借细小的工具精心地顶、撞、勾彻,稍有疏忽大意,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所以评价玉琢艺术为“巧夺天工”,无一点过之。
扬州玉器中的花卉产品是后起之秀的奇葩,六十年代只是处于立体园琢和拉空相结合。花头、花叶呆板,到了七、八十年代已经完全两样。从构图、章法到局部刻划,细部做工,随着缕空琢技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牡丹花过去只是在花瓣的边缘上做些变化,整体花形还象馒头形。可现在外花瓣与里花瓣之间非常清晰、凌空、透剔、富于真实感。同样雕琢的菊花一丝一瓣的勾勒、淌、压,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怎敢想象这些是出自玉工巧匠之手,秀丽文雅、栩栩如生。近年来,设计制作的翡翠《双花篮》、《暗八宝》、青金《鹤鹿桐松瓶》等,造型丰满,枝叶茂盛、层次清晰、婀娜多姿。花头花叶翻卷折叠自然真实,花叶穿枝、疏密有致,有的花蕊、花梗的皱纹处理得精练自然,真可称“天然”活;它既来源于生活,又在玉雕工艺上充分反映生活,那些梅、兰、竹、菊、牡丹、月季、大丽花等等,设计艺师们取材于写真,在表现形式上又着意追真仿鲜,使佳作更富有艺术情趣。
缕空技术的提高,使四季花卉不单单在瓶上构思这种形式,还创作了花洗、花薰、花插、花架等,有和“寿”字组合,有和扇子组合,更多的是和鸟类组合。这样生活气息浓、取材广泛,造型新颖别致,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把古老的艺术和四时花香装点一起,更加增添艺术美的享受。
鸟是生物中较为活泼的飞禽,在玉器艺术中不可缺少,和扬州琢玉结为姻缘的有凤凰、仙鹤、绶带鸟,还有孔雀、鹦鹉、锦鸡、山雀等,扬州以凤凰和“寿”字花鸟为特色,丰满雅态,生气盎然。在表现手法上,他们特别注意鸟的张嘴、悬舌、透爪、羽毛的勾彻、清晰有序,形象生动活泼,动态呼应传神。艺师们创作的岫玉《风吹牡丹》、《百鸟朝凤》、东林石《鹦鹉花架》等,造型生动,构思引人,颇受人们的欢迎。今年制作的一件《岫玉百鸟朝凤》高二尺一、宽一尺四、厚八寸,在鸟类创作中是较为突出的一件。料优块大,主题鲜明。昂首翘立的凤凰在百鸟中翩翩起舞,自然潇洒,活泼的小鸟载歌载舞,情趣妙生,使产品寓于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玉器的另一个品种―动物。在古老的传统工艺中也是很重要的,不论从地下发现的,还是从古玩实物资料中收藏的,还是在古迹中保留下来的,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动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和文化、艺术、政治、经济以及人的生活都有密切的联系,深为人们所喜爱。如故宫的九龙壁、栖霞山的辟邪、宫殿大门的虎头、民间的麒麟、狮子等,多为玉器所反映,表现的题材也较多,如《降龙伏虎》、《二龙抢珠》、《麒麟送子》、《狮子盘绣球》、《辟邪》等等。
仿古动物产品亦受欢迎。它具有园润、简练、意切、显工力的特点。一九八四年我厂生产了一件白玉鳌鱼兽,造型古朴典雅,生动传神,在全国百花奖评比中获优秀创作二等奖。它的主要特色是神形并茂,技法高超,勾彻的鬓毛细如发丝,不断不乱,根根到底,艺术效果几乎可以乱真。做到了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类产品既耐看,又具有收藏保值的作用。
当今扬州玉器,光华夺目,驰名中外,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博览会受到高度评价和赞许。外国朋友们用“人间奇迹”的创造、“东方艺术之最”、“巧夺天工”等美好的语言来形容他们的感受,见证了扬州玉器为增进我国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
古往今来,琢玉工艺一直沿袭传统的手拉脚踩、钻打砂洗的原始操作方式。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淇奥篇》中曾写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象地说明了“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一件产品少则一月,多则十年,均需花费艺人大量劳力。一九六四年,机械玉雕机的试制成功,代替了长期以来,原始的磨玉做凳,结束了琢玉艺人手拉脚踩的繁重体力劳动。七十年代,雕琢磨头的改革,使用了金刚钻粉工具,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能力,解决了过去玉器人物制作中关节、花瓣枝叶交错的间隙,以及缕空工艺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现代化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过去艺术精进、工艺后进的矛盾状况,促进了技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作品造型更为生动、局部细节处理更为清晰,层次意境更为复杂。增强了扬州玉器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地方特色。
在近几年来的全国、全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扬州玉器在同行业中一直处于前列地位。如今这簇古老而绚丽的工艺美术之花,正在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道路上继续成长,永葆其灿烂的青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9 13:03:3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