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玉雕作为艺术品,表现要重修养,才能明心境,仅有技巧是无法刻画意蕴天然意趣的,所谓功夫在玉外,就是这个道理。把传统中的精华继承下来,运用得活,这是一层创作;依据具体的环境和情况设计,又是一层创作。在创意和工艺创新上,时代感召力不强,做工粗放。目前玉雕产品绝大部分在题材选择和设计、工艺等方面都是追寻历史的单线遗传,闭门造车,泛泛地表现“福禄寿”的玉文化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和与优秀艺术门类的优化嫁接,玉雕产品与现代新生人群消费的结合度差,不利于大众消费市场的引导。既有优秀继承又有现实创新的精品,极度稀少,使得观赏把玩、珍藏的精品市场成为“无米之炊”。
二、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玉雕题材设计的历史使命
玉雕艺术之所以长盛不衰在于它始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论是具体的吉祥题材还是抽象的传统文化题材,现代玉雕艺术发展的着眼点就在于如何更深入地发掘出传统文化的抽象美学内涵,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在玉雕的设计过程中如何既继承和发扬传统又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如何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除那些与现代文明不和谐的因素,并且加入一些与传统文化并不冲突的时代元素。此外,历代玉雕作品都在追求玉器的意境之美,尽管文人墨客很少涉及,但是历代玉器的意境之美是普遍存在的,应该说玉雕也属于艺术的范畴,由于玉雕创作方式的独特性,它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结果,如今玉雕已进入艺术殿堂,中国玉雕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玉雕艺术就是人们利用玉石这种特殊的雕刻材料,借以表达创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的艺术。并且由于中国有几千年的玉石文化传承,从原古人类对玉图腾的崇拜,到儒家文化“以玉比德”的推崇,再到封建统治者将玉石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以及文人墨客对玉石文化的青睐、赋予玉雕艺术以文化的品味。由玉所产生的玉石文化与精神一直凝结在玉雕艺术中,并且影响、感动着后世子孙。如何将抽象的传统文化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是玉雕担负着的历史使命。玉雕的题材只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才能体现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所以现代玉石的题材设计照样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母体,它们必须具有丰厚的内涵、自身优美的特性和人们赋予它们的独特品质。由此看来玉雕艺术的创作过程实际就是设计师同玉石对话的过程,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材料美的过程;同时,也是设计者与中国几千年的玉石传统文化对话的过程。将皮影文化与玉雕的结合就是这样的一次对话的尝试。
皮影戏又称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颗明珠。其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皮影戏利用“光影”的基本原理,把所表演的图形以光影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达到的一种人文艺术效果。无不沉淀着特定历史时代和地域环境下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品类而享誉世界。玉与皮影戏的结合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两者的结合非常的妥贴,两种艺术水乳交融,华夏丰富的民族色彩宝藏,在与皮影的结合过程中从色彩的认识到色彩的运用,特别是别具特色的民间色彩,都有待于当代人在研究、分析中拂去历史的尘埃,挖掘、提炼、继承其精华,从中吸取用于玉雕设计创新表现的色彩和形象营养,去进行玉雕色彩设计的创新,以无愧于我们的改革时代,无愧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设计师。
三、现代玉雕题材设计意识确立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人类生存空间的建设的发展,我们的玉雕设计也要伴随时代的脚步而不断创新。玉雕设计中那些被旧观念所束缚而墨守成规的腐朽思想,自然被时代所淘汰。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设计。运用现代科技知识与技能,既要满足功能要求的物化设计,又要以人性化设计为宗旨,从而给人们创造出更为优美的玉雕。玉雕的过程是人塑造了玉雕,玉雕也反过来塑造了人。玉雕设计凝固着人的生活,凝固着他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和追求。玉雕设计创新要尊重传统的民族文化,把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玉雕设计传承成为人们对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树立玉雕的题材设计意识,才能使中华文明在我们这一代手上得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