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陆>> 登录 注册 搜索 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站点导航>> 首 页 文章中心 和田玉商城 会员中心 0 关于我们

>> “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工艺经过数千年的锤炼,已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创作,共享喜悦。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和田工美论坛和田工美论坛和田玉沙龙 → 【转】提油作色也可锦上添花

您是本帖的第 4344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提油作色也可锦上添花
小侯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管理员
文章:1581
积分:2298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22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小侯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QQ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小侯

发贴心情
【转】提油作色也可锦上添花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元代 白玉褐皮提油双螭灵芝纹嵌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明代 灰白玉提油炉顶

  收藏忌伪,新仿之作自不必说,即使是几百年前的老仿件,过去在收藏圈里也是不受待见的,被视为不入流的物件。然而,近年来,随着收藏者对老仿玉研究和认识的深入,不少人也开始意识到,有些老仿玉还是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的。比如,老提油玉就算得上是此类老仿玉的典型代表。

  所谓提油,是仿制做出玉皮颜色的一种独特工艺,通常来说有“老提油”与“新提油”之分。新提油玉器是从清代中晚期一直延续至今的作色技术,手法并不算高明,无非是用含有色料的液体浸泡玉器,然后或用火煨,或用油炸,使颜色浸染到玉器的表面或沿绺裂处往里渗入。用此种方法染制的玉器,所选玉料往往质地粗糙,石性较强,多为仿制者为谋取利益所为。新提油玉往往表皮干燥,没有温润的光泽,摸起来手感滞涩,其颜色也是显得很突兀,不自然,甚至还会出现血丝状条纹浮现在表面,基本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不足为藏。

  而老提油玉则不然,其所作皮色色彩鲜明夺目,且与玉料本身融合得更为自然。据说,老提油玉的工艺手法与新提油不同,是选用自然界天然生成的植物染料经过物理加热后进行染色,由于原料的有机性,再加上上色手法的温和,才使得玉器的内部晶体结构没有被严重破坏,而且最终的成品油润可人,反倒比真古玉的手感更加细腻。|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自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提油这一作色工艺,只是不见时人文字资料的记载。“老提油”一词最早还是出现在清代嘉庆道光时期的玉器鉴赏家陈性的《玉纪》一书中,书中记载:“更有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偶失于辨,或因之获重价焉。此等今世颇少识家,呼为老提油者是也。”

  宋代的老提油玉多是为了仿造古玉的形制、沁色,而从金元时期的老提油玉看,则不仅仅是为了仿古,而是在当时的作品中刻意将提油这一工艺应用进去,以追求玉器审美上一种古朴、深沉的色泽和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比如图中元代白玉褐皮提油双螭灵芝纹嵌饰,就是当时应用此一工艺的精品之作。这件嵌饰为白玉质地,高浮雕两只螭龙相对攀爬在灵芝之中,身躯曲折矫健灵活,为典型的元代螭龙造型。别出机巧的是,其中一只螭龙为白玉本色,另一只则刻意以提油工艺染成了深褐色,俏色相对,颇具趣味。

  宋金元时期的老提油玉,目前所见并不算多,今天更为常见的则是明代的老提油玉,而且从实物来看,明代的提油技艺应用更加普遍,技法也更加成熟了。特别是明代中晚期,社会经济发达,附庸风雅、搜罗古物之风日甚,其时的收藏鉴赏家更是非常重视古玉的色泽,这就使提油工艺得到了普遍发展,不仅是为了造假所需,也是为了满足当时的一种玉器审美风尚。明代的老提油玉器,不乏玉质上乘者,除了外表多具有温润的光泽外,其雕工也是毫不含糊,这些都与后来的新提油有着显著差别。

  到了清代,尤其是清代中晚期,以致延续到民国时期,对古玉的仿制高潮不断,其主要的作伪方法与前文提到的“新提油”大致相同。只是渐渐地,人们仿制古玉染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慕古与审美,而纯粹是为了谋取利益,追求速成下也使得提油玉的质地、色泽、雕工更加粗糙、恶劣,贻害至今。

  总的来说,老提油虽然是古代一种古玉作假的手段,但其最初也是在慕古情结的影响下滋生、成长的,是一个时代特定的产物,其背后也有着浓重的历史印记。如果只是因为它是仿,就一概否认其应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也是有失偏颇的。相反,一些老提油玉的艺术性还有不少可取之处。实际情况也如此,目前的收藏者也多有人认为,老提油算得上是真古玉,只要是整体艺术效果佳,有无提油也许不是那么重要,甚至提油提得好还能锦上添花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22 11:09:54编辑过]

玉是温润的,她美得不张扬,但总会有一种大气。玉是坚韧的,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骨子里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傲气。黄金有价玉无价,玉的价值就在于懂玉之人了。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2/3/22 11:08:21


 1   1   1/1页      1    
Copyright ©2002 - 2005 新疆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