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充满春意的夜晚,与沪上秦耕、吴德升、易少勇、瞿惠中、时磊、黄连忠等诸位玉坛好友,在位于沪西金汇广场的玉和食府小聚后,我开车穿过灯红酒绿的红松路,向住处驶去,往事目目再现……
光阴荏苒,转瞬间,踏入上海与白玉“打交道”,已过了十四个年头了。 回想当年,初进上海玉雕圈,因为对于和阗白玉作品特有的线条、造型与光泽非常迷恋,所以一步一步去了解,“玉雕”是什么?它的实际步骤流程、琢磨的工具设备、制作的工艺技术等等都是怎样的呢?渐渐地,我由一位雾里看花的门外汉,进而深知玉雕作业实地的每一个环节。 1994年,市场对白玉的要求大体上还是仿明、清两代的作品,当时玉器唯一的市场 (台、港两地)流行的是出土古玉,要的是老三代(夏、商、周)、春秋、战国、西汉年份的老玉,东汉以下的玉器就不入流了,明、清件算是“小学生”的玩意儿;1994年“当代”的造型,八字还没一撇呢,市场更不用说在哪里了!远古年代、春秋战国玉器造型 风格,正是当时生活艺术背景的写照,那么代表当下现代玉器的风格在哪里呢?我在心底不断地反复寻思。1996年与刘忠荣探索这个问题,刘说,我们也来试试用白玉为材质的抽象造型吧!于是第一件作品选择以“凤”作为题材,工艺手法则是用大面与小面的相互连结成线的造型。这件突破传统的抽象《凤》打磨完成后,当下就很清楚的引发我的思绪──未来白玉造型的路线: 点与点形成的线(顺畅而利落的圆弧线条),线与线形成的面(抛面与凹面搭配运用),线与面的结合,在柔顺的流光线中,反映出凝脂般的润泽,正是体现和阗籽玉最佳的本质。 1995年至2000年间,籽玉的价格及玉雕家创作的时间,条件都相当充裕,当时为了作品的完美,可以不计代价地投入时间、财力、精力,只求尽善尽美。 记忆中1994年至2000年间的和阗籽玉带皮色的只是少数,一箱20公斤的籽玉原石中,带皮色的大多是黑皮,少量黄皮,少量的褐红皮,而且只占10%到20%左右, 80%以上都是没有皮色的光白子。因为有皮色的玉质通常比较松散,杂质含量高,玉材的利用率就低,所以当时的价钱也不高。曾几何时,如今有皮色的籽玉占籽玉总量的 95%,而且大都是同一种色“红皮”,个中原因,值得大家深思。 和阗籽玉原石是大自然的产物,几千万年前就形成。所以,几千万年前是原石,到现今它还是原石,是玉雕艺术品的原物料。 如今籽玉原石身价暴涨,价格远超过赋予它生命的作品“玉器”,是不是因为原石一眼就可认识它是否是和阗籽玉?籽玉原石价格真的高于玉器的价值吗?还是原石交易往往就在一瞬间就可谈价钱了,所以商业运作就容易多了,利益空间也容易做大,价钱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了?优等的和阗籽玉,1997年1公斤约人民币1.5万元,2006年1公斤超过30万元,这种成长速度有人看得懂吗?籽玉价格上涨是人人叫好,人人有机会赚到差价,但是当您得手后,您脱得了手吗?籽玉原石最终的市场在哪里呢?在玉石价格游戏中的您,可要深思熟虑了。
2004年天工奖,中国宝玉石协会评玉雕大师后,“玉雕大师”就如雨后春笋般出头,甚至在坊间,只要从事玉雕行业几年、有点成绩,就以大师称之。大师并不好当,特别是玉雕大师,因为玉的材质是千年不化、万年不朽,设计得体、工艺到位即可名扬天下,如果作品差强人意,就会落人口实,那么名声就不好听了。 要知道“大师”的养成是要经过漫长的岁月,要有前面学习的阶段,建立扎实的基本技能,不计较时间成本,努力不懈,才有熟能生巧的手艺,并且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吸取新的美学观点,充实自我的艺术修养,才有后来自我风格的形成。 现在出名的大师,都历经25年至30年的玉雕生涯。刘忠荣是早上九点上工,晚上十点还可以在玉雕机上干活,生活严谨规律,三十年如一日,所累积的手艺炉火纯青, 其敬业精神,在玉雕界是无人可比的。于泾每一件作品画稿就要几十张,从大造型到小局部,从不马虎,精益求精,一件作品的前制作业长达二、三个月是家常便饭,制作工期又长,一年所出作品五个手指头都数不完。 吴德升是属于天才型的艺术家,他的工作室墙上贴满了画稿,现代抽象、传统山水、动物、人物、美女、市井小民,到最拿手的神、佛、罗汉等,无一不精,但是还是需要三十年来努力付出,才有如此成果。 易少勇的玉雕生涯,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个性,在书法文字的空间布局上与画面相互对应,别出心裁,独具一格,这也是三十年来,他对于玉雕艺术的执着,累积而升华的成果。 无格不成家,这是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籽玉是珍贵而稀少的贵重材质,又可化为流传千古的艺术珍品,从事玉雕工作者,应多花点时间在设计上,以期创立自我风格,多用点心在工艺技巧的表达,以期作品至善完美,进而开创玉雕文化的新生命、新境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8-10 11:04:0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