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时期玉龙基本沿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龙身较商代瘦长,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细密。上唇呈钺形,下唇向内翻卷。龙尾比商代厚而无刃。身上的纹饰较复杂,重环纹、云雷纹等很盛行。改变了商代常用的双勾线技法,以单彻法雕琢,俗称“一面坡”。线条流畅,多弯形和弧形,直线雕琢纹较少。最突出的特点是脑后的蘑菇形角已不多见,眼睛仍为臣子眼,但眼角线拉长,两端带很长的勾形线,形成西周独有的风格。上吻翻卷,口微张不露齿。此时大多不雕腿和足,玉龙构图比前期显得更加舒展,开始出现对称的连体璜形龙。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装饰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龙,蘑菇角消失不见。龙纹的眼睛不见“臣”字眼,出现单线或双线阴刻的纯圆或角度浑圆的方形眼,到战国以后又发展成为凤眼和杏核眼。其双线雕法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出,更加有神,形成浅浮雕。龙体更长,龙体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纹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图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五 从战国初期开始,龙身转化为多变的s形,基本形式是勾首、凸腹、卷尾,是前代没有的样式。龙身上的纹饰也有很大变化,春秋时开始出现蟠虺纹,战国又出现了满而密的谷纹,后期又加饰蒲纹地。龙身上还饰有各种变化的云纹。纹饰的特点是满而密(图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六汉代龙渐趋向四足兽的体形,大多龙身上开始雕出四肢,若走兽般。王充在《论衡》中说;“世俗画龙,马首蛇身”,玉龙头部变长,如马头状。口部大张,露出利牙,上唇外翻,下唇勾卷,似斧形或鱼尾形(图七)。眼睛多杏核眼,加长眼梢。多以斜碾法磨去眼眶周围的底子,使其微凸。(图七)此时的龙角出现在云纹耳后面,近似鹿角的长角。阴刻线勾出爪和掌,爪呈圆球形,一般为三爪,长尾翻卷。龙体的纹饰与战国时期相同,但排列疏松,且谷纹磨工极好,摸起来没有战国谷纹扎手的感觉(图八)。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