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陆>> 登录 注册 搜索 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站点导航>> 首 页 文章中心 和田玉商城 会员中心 0 关于我们

>> 这是爱玉人的家园,让心与心的交流,在这里相知、相约。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和田工美论坛和田工美论坛休闲桃源 → 乌鲁木齐城市历史和沿革

您是本帖的第 3774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乌鲁木齐城市历史和沿革
珍惜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62
积分:311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11年3月31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珍惜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珍惜

发贴心情
乌鲁木齐城市历史和沿革

    乌鲁木齐所在的城市区域,起源于清代的五座城池。他们分别是土堡城、迪化城、老满城、新满城、皇城。
    元明时期,新疆卫拉特蒙古的其中一部、准格尔部日渐强大。1639年,巴图尔珲台吉定都并筑城于新疆和布克赛尔,建立了准格尔汗国。并统一了新疆北部地区的卫拉特蒙古各部,统治势力达到天山南北及中亚草原。乌鲁木齐地区当时是一片牧场。一直为准格尔部落生活的游牧地。准格尔蒙古语把这个地方称作:“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 因蒙古部落习于游牧,少见城池。
   
土堡城——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朝政府平定准格尔叛乱,山北部准格尔汗国灭亡,时位于乌鲁木齐地方的准格尔部城堡毁于战火,这座城当时位于今九家湾附近。清军进驻乌鲁木齐地方后,就在此地(九家湾)又修筑一座夯土城堡,驻军屯田戍卫。并将此地正式定名乌鲁木齐。  
   
迪化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为了驻军屯田之便,清军在乌鲁木齐河(现河滩快速路原址)东面,红山以南再选址修筑了一座城堡,此城堡周长一里五分,城墙高一丈二尺。就此,乌鲁木齐城的雏形在红山南面形成,此后几年,清政府陆续派遣兵丁前来乌鲁木齐屯垦,又从肃州(今甘肃酒泉)、安西、高台等地先后募民七八百户前来乌鲁木齐屯垦,再加上当时的遣犯人每人给屯地12亩,与兵丁一体计亩纳粮,家属5亩,乌鲁木齐此时已有军民1万多名,市肆500余间。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于屯政需要,迪化周边又建军屯城堡,从头宫、二宫沿途设堡西达头屯堡(今头屯河)。
   
1763年(清乾隆28年),随着城堡内街市房屋渐加稠密,乌鲁木齐原筑城堡随之因势扩建,城垣加高至1丈6尺,厚1丈,周长由初垒土堡1里6分扩大到4里5分。乾隆帝钦定扩建后的城名为“迪化”,意为“启迪教化”。
   
迪化城设四个城门,南门为“肇阜门”,城外有关厢,名曰南关。位于现在的南门花坛经解放南路至山西巷口,南门一带从建城以来,就是繁华的商业区。
   
北门名为“景惠门”, 1934年打通北梁坡,并改景惠门为永安门。人们习称北门。位于解放北路北端,健康路、文艺路、光明路、青年路交汇处一带。东门叫“惠孚门”,位于现在的建国路一带。西门名为“丰庆门”,也叫大西门,在现在的中山路新中剧院西侧,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山门,昔日的大西门内外,是全市的繁荣地区之一。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将原来的四道城门辟为七道。城西建了小西门,也称“徕远门”。小西门在小十字以西,人民电影院、徕远路一带。小西门主要为说书场,也有一些设摊卖药的江湖游医和挑担流动的零食小商。
   
位于现在解放北路和中山路交汇处的大十字,当时因以城中心两路相交的十字形而得名。这一方圆一平方公里的地方,历经沧桑。早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原迪化城建成后,大十字的商店日见增多,初步形成了市内的商业区。1870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占领迪化后,大十字受到了严重摧残破坏。1876年刘锦棠率清军收复北疆后,关外行商纷纷在大十字置房设店,形成津、晋、湘、鄂、豫等八帮商务。当时以津帮永裕德”“同盛合复泉涌聚新永等字号开设的商店最盛,号称津帮八大家
   
小十字位于解放北路和民主路的交汇处,1943年由于开辟“建新门”而形成小十字。解放前的小十字是个比较繁华的商业区。
   
当时的迪化绕城一周才不过5里左右,城里居住的多数是清军中汉族官兵及其部分家属,所以那时的迪化城也被称为‘汉城’。出城往六道湾方向有红山嘴,昔日,乌鲁木齐河经常洪水泛滥,肆虐成灾,民间传说红山和雅玛里克山两山若一旦合拢,乌鲁木齐河被阻断,城区便将化为汪洋泽国。为了“镇山锁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都统尚安下令在在红山嘴和雅玛里克山上各建了一座实心青砖“镇龙宝塔”,清嘉庆四年(1799年)红山上曾修建玉皇庙一座,此庙“殿宇巍峨,赤土垩壁”,俗称红庙子。山麓还修建有大佛寺、北斗宫、地藏寺等宗教建筑。红山后山(新民路、北山坡一带)时为乱坟岗,建有纸字炉(烧纸钱用)和百骨塔(慈善机构收敛无人认领尸骨)。今光明路南原是一片乱坟岗,有湖北义园和中州义园,两者中间是处决犯人的刑场。1935年前后,随城市扩建,这里的墓群才陆续迁出。
   
古城沧桑——“迪化城”建成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影响,内地一些灾民开始往迪化周边迁徙,在迪化周边逐渐又形成了多个“新城”,清政府将这些新城分别命名为“宁边”(今昌吉),“辑怀”(今米泉),“宣仁”(今二宫)。“乐全”、“宝昌”(今安宁渠镇四十户乡)、“惠徕”(今六道湾)、“屡丰”(今七道湾)等等。
   
1864年,妥明反清攻陷占领迪化城后,于1868年又在迪化城南门外(今团结路六中一带)修筑新城,自称为“皇城”,并自封作“清真王。”
   
1870年与沙俄勾结的浩罕军官阿古柏又攻陷占领迪化。此后,迪化城也在阿古柏军与清真王的几经易手中饱经战火的摧残破坏。

    早在1825(清道光五年),乌鲁木齐都统英惠就在迪化城东侧修筑了满营土城(即今建国路一带),调满营官兵驻居。因是清军满营官兵及随军家属驻扎的地方,因而得名满城
      
即:新满城。1880年,清军平定阿古柏和回乱收复新疆后,乌鲁木齐都统恭镗又在迪化城偏东的高地上重新建满城,围地四里三分,使新满城与迪化城东西毗连。竣工后,调满族官兵及眷属进驻。满城的建筑格局与全国各满城类同,十分讲究。
      
   
1884年新疆建省,1886年为适应建省后的需要,首任新疆巡抚刘锦堂曾呈请朝廷拨银六万三干两百多两,改建满城和汉城,于满城东南隅起接至汉城南门止,扩展城基,使满城和汉城两城合而为一,合并扩建,拆除了满城城墙,将新城墙增高增厚,形成一座东西较长,南北较窄的不规则形的城市。迪化城城周扩展至11.52公里,面积约23.2平方千米,人口约2.4万,城门增至七个,原南北街被拓宽后改建成现在的建国路,原东西街是现在的前进路,中街一带是现在的光华路。东偏南辟有新东门,南之左有新南门,西偏北有新西门。至此,新满城不复存在。
   
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迪化城周长扩展后,以大小十字为中心的市区有4条大街,市区各类楼房面积173万平方米,最高的为4层,均为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市区道路大多为砾石或砂石路。"
   
迪化城自清末至民国时期,市区仅限于乌鲁木齐河东侧、从南梁到红山的狭长地带,人口也只10万人左右,1949年10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953年新政府根据政务院《关于更改具有歧视少数民族含义的地名的决定》,决定废除“迪化”旧名, 1954年2月1日起,改为“乌鲁木齐”(准噶尔蒙古语)。后来又拆除了城门和城墙,迪化老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老满城(巩宁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朝政府为了加强迪化的守备,又在迪化城西八公里处另修筑一座城” 并由乾隆皇帝钦定城名为“巩宁城”,取意“巩固安宁”之意。(位于今新疆农业大学),为乌鲁木齐都统衙署及满营驻地,移迪化城内满营官兵3000人驻城中。巩宁城也设四门,东门叫“承曦”,西门叫“宜穑”,南门为“轨同”,北门是“枢正”,并以满、蒙、汉、维吾尔文书于城门顶端,城内建筑繁华,都统衙门碧瓦朱门,城内兵营森严,庙宇辉煌,商旅繁茂,城内分为十字形大街四条,有官署兵营及民房共计9550间。东门有‘文庙’和‘先农坛’,北门有‘关帝庙’,西门有‘社稷坛’。嘉庆年间又增建了 ‘娘娘庙’,‘天星庙’等。城楼、角楼、钟鼓楼与万寿宫、城隍庙、文昌宫等庙宇祠堂相映生辉。因当时城内驻扎的是满族官兵和随军的旗人家眷老小。所以人们称之为“满城”。 1842年秋冬时节,林则徐发配伊犁还曾到过满城。
   
巩宁城周长9里多,比迪化城规模大。从满城到迪化(汉城)要经过乌鲁木齐河,河床原有河水两道,为了便于行人来往,1763年,清政府在乌鲁木齐河上架设了一座“长数十丈,宽可行车”的木桥,名为“虹桥”。(即现在的西大桥),1906年,重修后命名为“巩宁桥”,因为在城西边故得名“西大桥”。位于‘巩宁桥’西岸旁有一片杂乱无章的天然林地“树窝子” 此处有一个因乌鲁木齐河摆动而遗留形成的一片湖沼,长满芦苇,俗称“海子”。 被辟为官员休憩之地,1884年,在扩建城市的同时,对“海子”进行了清理,并整修了堤岸,遂改名为“鉴湖”(意为澄清可鉴),继而在湖南岸建造两层小阁楼一座(即今湖心亭)。名为“鉴湖公园”,这就是现在的西公园
   
古城劫难——1864年,回族阿訇妥明以宗教作号召,发动回民攻陷巩宁城,破城后将城内的建筑全部烧毁。至此巩宁城十之八九被毁破坏。
   
民国时期,新疆省立师范学校在老满城废墟上建校舍,后来又改为国民党陆军38师、骑5师驻军的军营。解放后在原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成了现在的新疆农业大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4-12 11:22:08编辑过]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3/4/12 11:21:43


 1   1   1/1页      1    
Copyright ©2002 - 2005 新疆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