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收藏砚台,需要了解砚台的历史和各个时期的造型特点,同时还要区分各种砚台材质和加工工艺,有时候一个地方没认识清楚,就会使砚台的时代和价值判断出现巨大差别。
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各种墨迹花纹明显是毛笔绘画出来的,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在那个时期就有了毛笔和研磨器。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雕刻精美的砚台,有三足砚,有平板砚;晋代则有砖砚和多足瓷砚等;隋唐时期,各种材质的砚台层出不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成为名品,后来记载的所谓唐代红丝石砚,实际上是子虚乌有,因为无论出土还是传世,都没有发现,可能是明代人杜撰的;宋元时期,砚台多为石质和澄泥,风格简洁流畅,注重实用功能,沿袭了唐代风格;明清时期,砚台装饰性大大增强,以符合文人的喜好,比如玉质砚台更多的是专为收藏所做。
汉唐砚台存世较少,一些宋元时期砚台又难以识别,很幸运地在旧书摊找到一本《古砚拾零》,作者是著名碑帖鉴定家王靖宪先生。王老对古砚的断代和分类极为精通,小小一本《古砚拾零》竟然解决了多本大部头砚台书籍所不能解决的古砚断代问题。通读此书之后,我轻而易举地在地摊上买到几块唐宋古砚。
古砚的材质多种多样,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红丝石、松花石、易水石、田横石、贺兰石、砣矶石、菊花石、和田玉、瓦当、仿古瓦、漆沙砚、铁砚、瓷砚、木砚等等。其中铁砚、瓷砚和木砚不为普通人所重视,但是在古砚爱好者看来却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因为澄泥砚、端砚等石材会微微掉色,所以磨朱砂用瓷砚、汉白玉砚或者白端石砚。瓷砚既是瓷器藏品,又是上好砚台,具备双重收藏价值,同时烧造较少、易于损坏,存世量也比石头砚台少很多,因此瓷砚一直是藏砚之人的心爱之物。
好砚台需要具备两个优点:易发墨,不伤笔。古人磨墨不是那么容易的活儿,假如砚台太光滑,加水磨半天也没啥墨汁;假如砚台太粗糙,墨倒是好磨了,可容易损伤毛笔。因此,最好的砚石材料就是端石,端砚也成为四大名砚之首。唐代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通用之。”说明在唐代端砚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商品,产量较大,销售较广。
人们常说的“四大名砚”指的是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河砚和山东的鲁柘澄泥砚。另外,山东砚石众多,又是孔孟之乡,文化繁盛,因此人们对于山东出产的砚台格外喜爱,也有将山东砚台称为“鲁砚”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