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消费者,是在雕刻师雕刻好了的玉工艺品里选,倒不存在赌玉的风险。选现成作品也有材质优劣的问题,不过更重要的是材质和做工并重,一定要两者兼顾。我国玉产丰富,玉材多按产地命名,以玉色论品,蓝田玉、岫岩玉、酒泉玉、南阳玉、和田玉都是玉石名品。产地不同,玉的颜色、纯净度、透明度、硬度、抛光后的色泽效果都不同。有些产地的玉已经失传了。现在的玉制作品主要是岫岩玉,好的岫岩玉抛光后有蜡状光泽。
古玉鉴定的步骤
专业人士鉴定多从断代开始,教科书对文饰的研究很多,正统学者深受其害。非专业人士多从真伪开始。但殊途同归。
鉴定有这样几个步骤: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刀痕。成手远远扫一眼就知有没有,这只能看个大致。鉴定是很严紧的,没有微观就没有断案的证据(所以鉴定要学会用放大镜)。
古玉包浆说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为软包浆和硬包浆,软包浆手头有肉涩感(北方话叫“肉头儿”),硬包浆有明显玻璃光。软硬包浆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自然状态的子料也有包浆,一般硬度较高。
沁蚀可分为内沁和外沁,内沁就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晶体酥松,白色絮状(玉内杂质不是沁而是脏,沁和脏要分清)。外沁是外部介质的侵入。内沁由内向外发展,外沁由外向内发展,互相促进,直至钙化。有无外沁的古玉,玉质好可能内沁也不宜察觉。沁蚀状况和玉质密度分布、晶体酥松状况及外部介质性状有关。仿沁浮而真沁沉。沁真也不能断真(如老玉新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