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夺天工”是对那些传世佳作的形容及赞美,中国古代的玉雕制品也无不透露着那种精美与精巧绝伦的信息。同其他雕刻艺术相比较,因为材质的特性,玉雕制品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圆润、流畅、端庄、精巧、通透等,而其中,圆润、流畅与精巧是最突出的。以上特点,当然在别的工艺美术品种中也不无存在。
从玉文化的发展史上来看,玉雕制品无论被视为工艺品还是艺术品,尤其是那些优秀的玉雕作品,充分的说明了在玉雕作品的制作中,工艺应该是占有着相当重要的成分。例如:红山文化玉器、仰韶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龙山文化玉器,一直到春秋、战国、西汉、东汉至明、清的传世佳品,无一不是以工艺的精良、精致为我们后人再现了一种精深的文化脉络,筑就了另一段古史,这就是独具特色的中国玉文史。
“工”的优劣,决定了“艺”的成败,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一个琢字道出了其工艺的主导性,没有“工”,就无“:艺”,没有“工”,就无从谈“艺”就雕琢而言,“工”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然而,“琢”要琢多少,没有定论,这一点可以肯定,但是一定要琢。至于工艺的繁简,多寡,不是绝对的,没有什么数据分别、比例区分,而是因材而异,因人而异。
相对而言,它没有一个标准,更不可能有定律,因生活和思想的复杂、多变,同时也为了满足、丰富人与社会的多种需求,工艺的表现手法、方式同样也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复杂性,而绝非单一的、片面的。届时工艺的繁简精细程度,最后所揭露的艺术的思想主题,文化内涵,均反映出琢玉人自身的技艺、学识、修养等综合素质,以及对材质,包括形态、色泽、质地的充分合理的运用。所有这一切只有通过工艺的实施方能表现与展示出来。
因此,在玉雕制作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工”,而是要更加强。只注重表现材质,而忽略思想、观念主题的制作,这类制作是浮浅的,因缺少琢磨而无从推敲,生命力不强,或根本没有生命力,不值得提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