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和田是一个非常好玩的城市,它延续着传统。在和田的玉石巴扎上,各种各样的玉石摊子沿街而摆,闹哄哄的街道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序的,而实际上却是非常安定,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在冬天,和田也是一个暖和的地方,有人在街道对面清真寺的台阶上呼呼大睡,满不在乎地把整个巴扎当成了自家的院子,相对于一些大城市而言,趣味则早已丧失。红绿灯、车流、人流以及购物中心,生活向着室内撒退,在自己家里。
在新疆,集市叫巴扎,就是赶集的那一天。在和田,玉石巴扎不是每天都有,而是在每周的星期五和星期日。
我想我是一个有着“巴扎情结”的人。而实际上,许多人都有这种“情结”。和田玉石巴扎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戏剧感,足以让人在轻微的眩晕中忘记现实。
和田是和田美玉的产地。也是最大的玉石集散地。在和田,几乎每家商店都在卖玉。我在和田的数天时间里,处处感受到和田玉对当地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听当地人讲,和田的玉石交易,和盐、铁一样,过去一直受国家控制。如今的玉石集贸市场出现的兴旺场面,则是近百年来的事。
不过在和田玉石巴扎上,我发现在此摆摊设点的仍以维吾尔族人居多。但他们身上一般不戴玉件,特别是不戴雕琢成型的玉件,当地人告诉我这是传统。对维吾尔族人来讲,玉石只是用来交易的“玉石卖个好价钱就是玉,卖不掉它就是块石头。”而汉族人却不是这样,有了玉就一定要戴、要摸,越戴越有光泽,越摸越润,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长久地抚摸也会使它成为宝石。对他们来讲,玉石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用来养身安心的。“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和田玉石巴扎闲逛时,在沿街的一家玉石店里,见过这家店老板手中把玩的一个玉件。店老板姓陈,他告诉我:这是块古玉,家传的。最早这块玉还是土灰色,经过他的手每天在玉件上反复不停地摩擦,直至玉石会发热。经过近两年的把玩后,现在这块玉哪里是一块石头,分明是一件活物,通体油润、白如凝脂,还有些水汪汪的。
在和田玉石巴扎上,我遇到一位卖山玉的维吾尔族人。这个卖玉的中年男人叫木拉提。来自昆仑山海拔2300百多米的喀什塔什乡,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玉石之乡”,当地人习惯地叫它“火箭公社”,大概是说它所居的位置很高吧。
木拉提每个星期四上午从家里出发,身上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几块山玉,带上两个干馕,玉石料的密度大,背在身上很沉,这让他看起来像微微躬身的虾米。每次下山,他要翻越一座海拔近3000米的山,这些路几乎垂直地开凿在悬崖上,他必须走一步是一步,一步都不能打滑。他一侧身,手就能伸到裹着岩石的云朵中去。下了山就坐上班车,刚好就可以赶上每周两天的玉石巴扎。吃完馕,在巴扎上找好一个位置安定下来,趴在放玉石的编织袋上睡一会,没多久,集市上的人声鼎沸吵醒了他,玉石巴扎已经开张了。他抹去眼角的眼屎,把几块“山玉”摆放好,等待买主。
到了下午,他的 “山玉”才卖掉了一块:80元。有巴掌大小。集市就要散了,他去马路对面的“卡瓦”摊上(在馕坑里烤熟的南瓜)吃了两块“烤卡瓦”,又吃了一份拌面。看看天色,要回去了,下星期再来。他笑了笑,打了几个饱嗝,齿间还留有没剔除干净的“卡瓦”杂质,站在冒着热气的“卡瓦”摊位旁,他同意我给他拍个照。
他把我给他照相看作是对他本人的某种接纳。
(二)
在玉石巴扎上,我最爱看的是仔玉。仔玉最为贵重。这种卵形的,表面光滑的仔儿料经过流水近千年的打磨、搬运和分选,已变得圆润光滑。每一颗仔玉的形状和色泽都是唯一的,因而也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时间的赋予。
仔玉出自玉龙喀什河。玉龙喀什河也就是白玉河,它从和田市经过,喀拉喀什河(又名墨玉河)在它附近。
据语言学方面的考证,“玉龙”为古维吾尔语,意为白。玉龙喀什河即白玉河,因河中出白玉(羊脂玉)。枯水季节,下河趟玉者甚众而得名。
据说,玉龙喀什河在古时候是一个漫漫水沼,与西边并行的喀拉喀什河(墨玉河)汇合成和田河。和田最初有一半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然形成的古河床西畔发展起来的。叶尔羌汗国时期(相当于明代)的中亚史学家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在其所著的《拉失德史》中写道:“和田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城镇之一,但现在只有玉石值得称道了。”
不过,当地人不把这条产白玉的河叫玉龙喀什河,他们称它为“河坝子”。如今,这条“河坝子”已经成为和田当地一个热闹的景区。
冬天的一个暖和的中午,刺目的阳光晒得我的脸发烫。我一走下玉龙喀什河的河滩,一群维吾尔族孩子围了上来,变戏法似地在手心摊开一两枚乳白透亮的小石子:“要吗?真的是和田仔玉,就在这个河坝子里挖的,在那——”其中一位少年扯起我的胳膊向远处胡乱指了指。
在和田,这恐怕是最小的生意了。
他们称这些石头是玉石。这些“玉石”大多没啥好成色,真假难辨。大都如钮扣、杏核般大小。他们缠着你,但不讨厌,因为这些孩子不贪婪。对他们来讲,一颗圆润洁白的小石头后面就是一把糖果、几本作业练习本、几串红柳烤肉而已,他们只是在玩这件事情,以它为乐趣,活着,度过童年时代而已。
在南疆一些偏远的城镇和乡村中,维吾尔族少年总能够找到适合他们的谋生方式。这种生活在教育之外,带有游戏的性质,不能当真,因而是自然和自由的,并非绝对的谋生。对他们而言,生是主要的,而谋才是次要的。贫穷对于少年来讲并不像cr世界提起这个词所感到的那样可怕,它是少年的正常状态,脱贫致富对于成年人来讲是真理,但对于少年,那是死亡之途。因为一个腰缠万贯的少年是可怕的,就像一棵小树枝繁叶茂结满果实是可怕的一样。
我在玉龙喀什河的河床上漫无边际地走,到处都是卵形的石头,大大小小,只有河床中间有一段支流有些浅水。我在当中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
虽说冬天不是拣玉挖玉的好季节,但这天天气晴好,眼见之处,到处是扛着铁锹、十字镐的采玉人。有携家带口的;有几人合伙的;还有闷着头抡着十字镐单干的。离我不远处一位挖玉的人紧握一把十字镐,凝神片刻后,猛地垂直砸下来,沙砾四溅。又蹲下来,用手在沙砾中细细翻找。
还有不少人在卵石裸露的河床上来来回回地走,不时地弯下腰,拣起一块石子,摸了摸,然后扔掉,再继续往前走。
伊明·尼亚孜,63岁,是洛浦县普恰克其乡(豆子乡)的农民。和他一起的另外两个合伙人和他年纪差不多,也是这个乡的农民。我走过他们挖的巨大坑壕时,伊明·尼亚孜老人站在齐腰深的坑道里,正抡着十字镐一起一落地掘得满头是汗,抬头看见我,嘿嘿一笑。
伊明·尼亚孜从去年年初开始就和另外两个人搭档合伙,在这条古河床上挖玉。通常他们三人是轮换着挖,挖到了玉石就会立刻出手卖掉,然后分钱,毕竟年老体衰,沉重的十字镐抡几下就气喘吁吁的,真是不容易!我不禁动了恻隐之心。
近一年半时间里,他们仨在这条河床上共挖了50多个大坑,也只挖出价值4000多元的玉,却用坏了十几把铁锹。上个月,他们仨在玉河上游挖了一个多星期的坑,才挖出来一块价值100多元质地不咋好的青玉,这100多元钱他们3人平分了,每人仅分得30多元钱。
“这30多元钱你干吗了?”我问。
“巴扎上吃拌面、烤肉了,还给洋冈子(老婆)买头巾了。”
“还要继续挖吗?”
“挖呢,我的身体好得很。”伊明·尼亚孜憨憨一笑。
我坐在坑旁的一块鹅卵石上,一边看老人们挥舞工具,把坑道掘得尘土飞扬,一边翻拣脚下大小不一的石子。一块鹅蛋大小的半透明状的乳白色石头露了出来,我心头一喜。
“假的,你上当了!”伊明·尼亚孜瞅了一眼,“是石英石,这地底下多得很!”
“丫头,你拿回去吧,10年后它会变的。”伊明·尼亚孜冲我一笑。
“变成啥?”我傻乎乎地问。
“变成玉石。”
这老头,还挺幽默。
玉龙喀什河的源头是昆仑山,一般说来采玉是讲究季节性的。主要是在每年的秋季。昆仑山中有两条河流,都是*夏季冰雪融化补给。当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化后的流水汹涌澎湃,山上的原生玉矿经风化剥蚀后,玉石碎块便由洪水携带而下,堆积在低山和河床中。秋季河水渐落,掩藏在卵石中的玉石就显露出来,易于人们发现。
在新疆,现代出玉的河流有十几条,以大河为主。主要有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等,但在数量上还是以玉龙喀什河(白玉河)和喀拉喀什河(墨玉河)居多。在和田,最著名的采玉地点在玉龙喀什河的东岸,过去被称为胡麻地。此地多产羊脂玉,所以采玉人不少(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已有人在此采贡玉)。据说,从夏、商、周到清末约4000年间,有文字记载的和田玉产量共计9968吨。
和田是一个非常好玩的城市,它延续着传统。在和田的玉石巴扎上,各种各样的玉石摊子沿街而摆,闹哄哄的街道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序的,而实际上却是非常安定,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在冬天,和田也是一个暖和的地方,有人在街道对面清真寺的台阶上呼呼大睡,满不在乎地把整个巴扎当成了自家的院子,相对于一些大城市而言,趣味则早已丧失。红绿灯、车流、人流以及购物中心,生活向着室内撒退,在自己家里。
在新疆,集市叫巴扎,就是赶集的那一天。在和田,玉石巴扎不是每天都有,而是在每周的星期五和星期日。
我想我是一个有着“巴扎情结”的人。而实际上,许多人都有这种“情结”。和田玉石巴扎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戏剧感,足以让人在轻微的眩晕中忘记现实。
和田是和田美玉的产地。也是最大的玉石集散地。在和田,几乎每家商店都在卖玉。我在和田的数天时间里,处处感受到和田玉对当地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听当地人讲,和田的玉石交易,和盐、铁一样,过去一直受国家控制。如今的玉石集贸市场出现的兴旺场面,则是近百年来的事。
不过在和田玉石巴扎上,我发现在此摆摊设点的仍以维吾尔族人居多。但他们身上一般不戴玉件,特别是不戴雕琢成型的玉件,当地人告诉我这是传统。对维吾尔族人来讲,玉石只是用来交易的“玉石卖个好价钱就是玉,卖不掉它就是块石头。”而汉族人却不是这样,有了玉就一定要戴、要摸,越戴越有光泽,越摸越润,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长久地抚摸也会使它成为宝石。对他们来讲,玉石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用来养身安心的。“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和田玉石巴扎闲逛时,在沿街的一家玉石店里,见过这家店老板手中把玩的一个玉件。店老板姓陈,他告诉我:这是块古玉,家传的。最早这块玉还是土灰色,经过他的手每天在玉件上反复不停地摩擦,直至玉石会发热。经过近两年的把玩后,现在这块玉哪里是一块石头,分明是一件活物,通体油润、白如凝脂,还有些水汪汪的。
在和田玉石巴扎上,我遇到一位卖山玉的维吾尔族人。这个卖玉的中年男人叫木拉提。来自昆仑山海拔2300百多米的喀什塔什乡,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玉石之乡”,当地人习惯地叫它“火箭公社”,大概是说它所居的位置很高吧。
木拉提每个星期四上午从家里出发,身上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几块山玉,带上两个干馕,玉石料的密度大,背在身上很沉,这让他看起来像微微躬身的虾米。每次下山,他要翻越一座海拔近3000米的山,这些路几乎垂直地开凿在悬崖上,他必须走一步是一步,一步都不能打滑。他一侧身,手就能伸到裹着岩石的云朵中去。下了山就坐上班车,刚好就可以赶上每周两天的玉石巴扎。吃完馕,在巴扎上找好一个位置安定下来,趴在放玉石的编织袋上睡一会,没多久,集市上的人声鼎沸吵醒了他,玉石巴扎已经开张了。他抹去眼角的眼屎,把几块“山玉”摆放好,等待买主。
到了下午,他的 “山玉”才卖掉了一块:80元。有巴掌大小。集市就要散了,他去马路对面的“卡瓦”摊上(在馕坑里烤熟的南瓜)吃了两块“烤卡瓦”,又吃了一份拌面。看看天色,要回去了,下星期再来。他笑了笑,打了几个饱嗝,齿间还留有没剔除干净的“卡瓦”杂质,站在冒着热气的“卡瓦”摊位旁,他同意我给他拍个照。
他把我给他照相看作是对他本人的某种接纳。
(二)
在玉石巴扎上,我最爱看的是仔玉。仔玉最为贵重。这种卵形的,表面光滑的仔儿料经过流水近千年的打磨、搬运和分选,已变得圆润光滑。每一颗仔玉的形状和色泽都是唯一的,因而也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时间的赋予。
仔玉出自玉龙喀什河。玉龙喀什河也就是白玉河,它从和田市经过,喀拉喀什河(又名墨玉河)在它附近。
据语言学方面的考证,“玉龙”为古维吾尔语,意为白。玉龙喀什河即白玉河,因河中出白玉(羊脂玉)。枯水季节,下河趟玉者甚众而得名。
据说,玉龙喀什河在古时候是一个漫漫水沼,与西边并行的喀拉喀什河(墨玉河)汇合成和田河。和田最初有一半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然形成的古河床西畔发展起来的。叶尔羌汗国时期(相当于明代)的中亚史学家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在其所著的《拉失德史》中写道:“和田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城镇之一,但现在只有玉石值得称道了。”
不过,当地人不把这条产白玉的河叫玉龙喀什河,他们称它为“河坝子”。如今,这条“河坝子”已经成为和田当地一个热闹的景区。
冬天的一个暖和的中午,刺目的阳光晒得我的脸发烫。我一走下玉龙喀什河的河滩,一群维吾尔族孩子围了上来,变戏法似地在手心摊开一两枚乳白透亮的小石子:“要吗?真的是和田仔玉,就在这个河坝子里挖的,在那——”其中一位少年扯起我的胳膊向远处胡乱指了指。
在和田,这恐怕是最小的生意了。
他们称这些石头是玉石。这些“玉石”大多没啥好成色,真假难辨。大都如钮扣、杏核般大小。他们缠着你,但不讨厌,因为这些孩子不贪婪。对他们来讲,一颗圆润洁白的小石头后面就是一把糖果、几本作业练习本、几串红柳烤肉而已,他们只是在玩这件事情,以它为乐趣,活着,度过童年时代而已。
在南疆一些偏远的城镇和乡村中,维吾尔族少年总能够找到适合他们的谋生方式。这种生活在教育之外,带有游戏的性质,不能当真,因而是自然和自由的,并非绝对的谋生。对他们而言,生是主要的,而谋才是次要的。贫穷对于少年来讲并不像cr世界提起这个词所感到的那样可怕,它是少年的正常状态,脱贫致富对于成年人来讲是真理,但对于少年,那是死亡之途。因为一个腰缠万贯的少年是可怕的,就像一棵小树枝繁叶茂结满果实是可怕的一样。
我在玉龙喀什河的河床上漫无边际地走,到处都是卵形的石头,大大小小,只有河床中间有一段支流有些浅水。我在当中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
虽说冬天不是拣玉挖玉的好季节,但这天天气晴好,眼见之处,到处是扛着铁锹、十字镐的采玉人。有携家带口的;有几人合伙的;还有闷着头抡着十字镐单干的。离我不远处一位挖玉的人紧握一把十字镐,凝神片刻后,猛地垂直砸下来,沙砾四溅。又蹲下来,用手在沙砾中细细翻找。
还有不少人在卵石裸露的河床上来来回回地走,不时地弯下腰,拣起一块石子,摸了摸,然后扔掉,再继续往前走。
伊明·尼亚孜,63岁,是洛浦县普恰克其乡(豆子乡)的农民。和他一起的另外两个合伙人和他年纪差不多,也是这个乡的农民。我走过他们挖的巨大坑壕时,伊明·尼亚孜老人站在齐腰深的坑道里,正抡着十字镐一起一落地掘得满头是汗,抬头看见我,嘿嘿一笑。
伊明·尼亚孜从去年年初开始就和另外两个人搭档合伙,在这条古河床上挖玉。通常他们三人是轮换着挖,挖到了玉石就会立刻出手卖掉,然后分钱,毕竟年老体衰,沉重的十字镐抡几下就气喘吁吁的,真是不容易!我不禁动了恻隐之心。
近一年半时间里,他们仨在这条河床上共挖了50多个大坑,也只挖出价值4000多元的玉,却用坏了十几把铁锹。上个月,他们仨在玉河上游挖了一个多星期的坑,才挖出来一块价值100多元质地不咋好的青玉,这100多元钱他们3人平分了,每人仅分得30多元钱。
“这30多元钱你干吗了?”我问。
“巴扎上吃拌面、烤肉了,还给洋冈子(老婆)买头巾了。”
“还要继续挖吗?”
“挖呢,我的身体好得很。”伊明·尼亚孜憨憨一笑。
我坐在坑旁的一块鹅卵石上,一边看老人们挥舞工具,把坑道掘得尘土飞扬,一边翻拣脚下大小不一的石子。一块鹅蛋大小的半透明状的乳白色石头露了出来,我心头一喜。
“假的,你上当了!”伊明·尼亚孜瞅了一眼,“是石英石,这地底下多得很!”
“丫头,你拿回去吧,10年后它会变的。”伊明·尼亚孜冲我一笑。
“变成啥?”我傻乎乎地问。
“变成玉石。”
这老头,还挺幽默。
玉龙喀什河的源头是昆仑山,一般说来采玉是讲究季节性的。主要是在每年的秋季。昆仑山中有两条河流,都是*夏季冰雪融化补给。当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化后的流水汹涌澎湃,山上的原生玉矿经风化剥蚀后,玉石碎块便由洪水携带而下,堆积在低山和河床中。秋季河水渐落,掩藏在卵石中的玉石就显露出来,易于人们发现。
在新疆,现代出玉的河流有十几条,以大河为主。主要有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等,但在数量上还是以玉龙喀什河(白玉河)和喀拉喀什河(墨玉河)居多。在和田,最著名的采玉地点在玉龙喀什河的东岸,过去被称为胡麻地。此地多产羊脂玉,所以采玉人不少(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已有人在此采贡玉)。据说,从夏、商、周到清末约4000年间,有文字记载的和田玉产量共计9968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 14:15:3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