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消费者委员会透露,很多老年人在购买保健品时,由于抵挡不住销售人员的花言巧语,经常花下大价钱买下虚假的保健品,给经济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损失,委员会提醒,购买保健品要小心以下伎俩:
一甜言蜜语
典型的做法是派大批推销人员,通过各种手法,比如电话骚扰、强行拉人、或者公共场合派发礼品等方式邀请老年人到异地,名目一般是参观公司、免费旅游或者聚餐等等。在过程中会对老人提供贴心的、一对一的服务,让老人觉得盛情难却之时就开始推销产品,老人晕头转向之际就很容易心软买单。
二大吹牛逼
在头衔上下功夫,谎称是“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合法批准项目”等,进一步片区老人信任,这些公司有时候包装得光鲜亮丽,甚至将办公室租放在繁华地段的高级办公楼,销售人员的外表也经过一番包装,极具欺瞒性。
三卖点新奇
打着所谓“绿色、环保、健康、高科技”的旗号抓住老人对健康的特殊心理要求,将不具备药品功能的保健品虚假夸大成“包冶百病”的灵丹妙药
为什么平时省吃俭用的老人,在这种时候却出手阔绰呢?
调查发现,老年人善良纯朴,又由于对新事物新知识缺乏科学理性的分析能力,再加上防范意识薄弱,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以致成为不法分子瞄准的主要对象:
误区一:“只要有合法工商税务登记,其经营活动就必然合法”。事实上,营业执照代表的只是该企业市场准入资格证,并不能保证其取得营业执照后无违法经营活动
误区二:“我已接受了他们提供的免费服务,不买他们的商品心里过不去。”这只不过是违法经营者抛砖引玉,放长线钓大鱼的伎俩。善良老实的老人最容易盛情难却,须知世上从来没有做赔本生意的商人。
误区三:“只要有高科技成分,就是好产品。”高科技不是神话,对科学的产品必须有科学的认识,才不会盲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