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生色:原生色指和田玉成矿时就有的颜色,包括二次成矿形成的颜色,都是原生色,原生色是玉石与生俱来的特点,像白玉的白色,黄玉的黄色,都是原生色,颜色不同,决定玉石不同价格。
和田玉的原生色又可分为:白、黄、青、碧、墨等,它们之间的交融和玉中杂质色泽的参与,也会呈现不同的色彩。人们也往往依据玉的不同色彩来给玉命名,区分不同的玉种。
次生色:可分为天然次生色和人为次生色。天然次生色完全是自然所为,如风化、渗透、浸泡、淋滤、光照、氧化,一些矿物成分进入和田玉中,和田玉中的——些矿物成分也会发生变化,使和田玉的原来颜色发生改变,可以分为糖色和皮色。
人为次生色是玉被人开采之后,制作成为各种器物,由人盘磨、染色、随葬,后发掘出土,再为人所佩戴、把玩而造成的颜色改变。天然次生色,可以分为糖色和皮色。
人为“上色”,一旦和田玉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在长期佩戴、盘摸的过程中,传世的玉器会在表皮和内部慢慢出现转色。这是人们的汗脂、生活物品的接触、空气的氧化、光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不少传世古玉还会在玉的皮壳上留下细细的磨痕。
下面介绍几种颜色容易混淆的识别方法:
皮色:是玉石在自然界形成的天然次生色,其颜色有黑、黄、栗等。不少玉工在制作玉器艺术品时,有的故意将皮色留下作为“俏色”,也有的留下一些皮色以示是正宗籽料。
作色:人工作色属玉的人为次生色,也是对玉的一种艺术加工,同时也被制假者利用造假作古。虽然作色也是从皮壳开始,沿绺裂、玉质薄弱处渗入玉肌,但它的颜色呆板、层次不清。而作色则是短期行为,它们不可能完全相像。人工作色用烧、煮、化学腐蚀等手段作成之后,皮壳上会留下黯然受损的作色部位,或颜色只是浮在表面,仔细端详也就会明白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