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陆>> 登录 注册 搜索 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站点导航>> 首 页 文章中心 和田玉商城 会员中心 0 关于我们

>> “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工艺经过数千年的锤炼,已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创作,共享喜悦。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和田工美论坛和田工美论坛和田玉沙龙 → 扳指的来历

您是本帖的第 6182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扳指的来历
小严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管理员
文章:288
积分:830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10月19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小严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小严

发贴心情
扳指的来历

      扳指又称班指,它形似戒指但比戒指大得多,是古人射箭时戴在右手大拇指上以助钩弦开弓的器具。“憨得憨”是满人入前通用的一种扳指,它以鹿骨制成,上有小孔,可穿细皮条系在手腕上,既取戴方便,又可防止丢失,十分便于骑射。
         
      当年努尔哈赤便是戴着这种“憨得憨”,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统一了女真各部;后来八旗铁骑也是戴着它,攻城略地,横扫六合,建立了大清王朝。所以,莫看“憨得憨”其貌不扬,它却是满人尚武进取精神的象征。大清立国之初,为了使子孙不忘本,皇室和八旗子弟仍自幼学习骑射,崇尚武功。清初几代皇帝都精于骑射,均有御驾亲征、率兵打仗的经历,并喜爱参与狩猎。康熙皇帝一生参加“木兰围场”狩猎48次,猎虎多达153只,曾有过一天射兔318只的记录,可见其骑射功夫了得,扳指作为拉弓射箭之器具,自然难离其手。即便是平时,清帝也常戴扳指,表示不忘祖宗和武功。清朝遗存的宫廷绘画图卷中,就有许多清帝手戴扳指的形象。顺治皇帝甚至采用抛扳指的方法,选定了自己陵寝的位置,清帝对扳指的喜爱由此可窥一斑。不过,清补们此时所戴的大多是美玉所制的玉扳指,“憨得憨”已难登大雅之堂了。把扳指推到登峰造极的是乾隆皇帝,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对玉扳指非常喜爱,尤其对非常扳指更为钟情。乾隆时期的扳指,无论是在质料还是在做工上,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以说是极尽奢华。既然皇帝喜爱扳指,王公大臣及地方官员自然就会迎奉帝意,将各类扳指进贡宫廷。
         
      在清廷档案中,常有臣下一次进贡几十枚甚至数百枚扳旨的记录。皇帝也喜欢将玉扳指赏赐给宠臣,获得赏赐者为炫耀帝宠。则喜孜孜地将扳指整天戴在手上,举起来让人欣赏,引得人们纷纷效仿,于是举着玉扳指渐渐成为满人的一种时尚。乾隆、嘉庆以后,扳指已失去了它原来的功用,完全蜕变为装饰品。八旗弟子已不习武,荒废了骑射,不思直取,沉溺享乐。“憨得憨”早被人忘却,而玉扳指则成为他们炫耀身份、满足虚荣的道具,不少人为玉扳指,一掷千金。有人作诗讽刺道:“班指要人知翡翠,轻寒犹把扇频摇”,真是滑稽至极。八旗弟子就这样,将曾帮助他们祖先打天下的扳指整天举在手上,优哉游哉地逛窑子、下馆子、听戏文、遛鸟儿,一直举着将大清王朝的花花世界葬送。从“憨得憨”到玉扳指所发生的一切,是扳指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玉扳指作为一种装饰品,当然无可厚非,更不能将满清王朝灭亡的责任归罪于它。但是,八旗子弟由尚武进取,到玩物丧志、贪图享乐、追求虚荣,其中的教训,不但满人应该记取,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不应忘记。
     


不是每朵花都国色天香,但是每朵花都有她绽放的自由。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1/27 13:30:29


 1   1   1/1页      1    
Copyright ©2002 - 2005 新疆和田玉